“凡准时参加活动者,均可免费领取鸡蛋10个”“扫一扫就能免费领取洗衣液或洗衣粉”“你的直播间会员即将到期,如果不取消,每个月需缴纳几百元的会员费”……近年来,针对老人的精准“围猎”五花八门,让人防不胜防。
不法分子盯上老人“钱袋子”
广州市民刘华的母亲今年75岁,为在超市领鸡蛋,老人加入了一个微信群。“每天都要进直播间听课,还不能快进,必须按时答题。每天晚上戴着老花镜熬夜打卡赚那几毛钱,时不时还下单买一堆三无产品。”刘华多次劝母亲退出群聊,母亲却坚称“老师讲的都是养生知识,这是学习”。
四川80岁老人苏某在赶集时遇到两名外地年轻人摆摊,声称扫码就能“免费领洗衣液”。老人自己没有微信账号,也不会申请,就将手机交由二人拿到一边操作了半个多小时。当地公安局反诈中心接到公安部下发的涉诈线索,该线索指向苏某手机号涉嫌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苏某才得知个人信息被骗子盗用。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千变万化的新型套路背后都有着共同的公式:虚构身份+小便宜利诱/负面后果恐吓+引导老人手机操作=上当受骗。专家介绍,骗子往往用虚构出来的身份骗取老人信任,抓住其“省钱”或是“怕惹事”的心理,并利用老人不熟悉互联网相关操作行骗。
给套路戴上“紧箍咒”
立法保护是关键。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印波表示,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大多都在针对犯罪类型进行打击,保护特定群体的则相对较少。印波建议,借鉴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从保护老年人权益的角度进一步完善法制,更有效防止老年群体上当受骗。
个人防范层面,广东某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力维建议,子女定期帮助家里老人清理手机上的App,关闭高危App权限;为老人准备两张银行卡,其中一张不开通线上权限,供老人线下日常使用;平时多向老人科普新型诈骗案例,介绍常见骗局。广东某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文婕建议,在老人手机上安装国家反诈中心等安全软件,更好帮助老人精准快速识别手机内可疑诈骗应用,也为个人信息加上“安全锁”。
一旦确认老人遭遇诈骗,首先要保持冷静,防止二次上当受骗。专家表示,诈骗老人也有“产业链”,有骗子抓住受害者急于追回财物的心理,引导老人将剩余资金转入骗子掌握的“安全账户”,造成更大损失。此外,要通过正规渠道维权,如拨打市民热线、向派出所报案等,必要时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
来源:浙江老干部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2NDQ2Nzg4OA==&mid=2247951485&idx=2&sn=866aafb2886b64573b3907373fece007&chksm=fde2d8063075a0e870f7804e2224e87f42ffe0040ec94f19deca6f0ae84a3d7d8c13ecebe624&mpshare=1&scene=1&srcid=0528p9OTjmPeF0azLWipqZS1&sharer_shareinfo=ed1eb11e27bbe550a67d8d83115f9849&sharer_shareinfo_first=ed1eb11e27bbe550a67d8d83115f9849#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