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耕耘园

    追寻鸟巢禅师

    作者:  编辑:  来源:温州读书报   日期:2011-02-22  阅读:

    几年前我旅游印度回来,有熟人惊呼:你一定是个佛教徒,印度不是都信仰佛教的吗。其实现在印度人很少有信佛教的,虽然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公元前560年左右出生于北印度的迦毗罗城,而且是在鹿野苑“初转法轮”,这正如有人说基督教是西方宗教一样,其实基督教起源于东方的耶路撒冷。
     
    青年朋友方韶毅热心乡邦文化,爱蒐集有关文史资料。他在金克木先生的《天竺旧事》一书中发现有“鸟巢禅师”:“鹿野苑的中国庙的老和尚德玉,原先是北京法源寺的。”这位“鸟巢禅师”不像玄奘那样有高深的学问,却有一样坚毅的意志爬山涉水,不远万里从中国温州的穷乡僻址来到“西天”印度;他不像玄奘那样最后住进当时印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院受到高僧贵宾待遇,而是栖身荒村野地修行。“起先搭房子,当地居民不让他盖。他几次三番试盖都不成,只能在野地上住。当地人也不肯布施他,他只能到远处去化点粮食等回来。这里靠北边,近雪山脚下,冬天还是相当冷。他急了,就上了树,搭个巢。可是,当他远行募化时,居民把巢拆了,他回来又搭,这样几次以后,忽然大家不拆他的巢了,反而有人来对着大树向他膜拜。他安居了下来,他也不用远走化缘,吃的、用的都有人送来了。他也不用深夜才下树了,有时这里人望见他就行礼,把他当做菩萨了。”
     
    金克木在文中只提到他来自温州,而不知其名,甚至不知他的法号。韶毅却异想天开,要寻得他的名号。可当时那位“菩萨”已是六十上下的老人,如今又相隔了六七十年;金克木先生以八十八高龄“哭着来,笑着走”了也已有十年,何处去打探追寻呢。不过在金克木的文章中也有一点线索,他在介绍德玉和尚时候写到:“他来到‘西天’朝拜圣地时,发现没有中国人修的庙,无处落脚,便发愿募化;得到新加坡一位中国商人的大力支持,终于修了庙。”如果知道这位新加坡的中国商人是谁,或许能寻找到鸟巢禅师的踪迹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忽然一天,他在网上见到有人拍卖一本叫《印度古佛国游记》的书,商务印书馆刊行,一九三九年版,作者系新加坡华侨,时间与金克木写到的事相近,他想在这本书中也许可以寻到蛛丝马迹,便毅然以四百元拍得此书。于是,我也有了一读的机会。
     
    本书作者李俊承得知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如今佛寺甚少,寥寥几次均为外籍人士所建。鹿野苑原有的中华寺是唐朝遣使勒建的,约在一千三百年前,后时移世换,佛寺渐归破坏,连遗址都无存了。作者有感于此,便捐巨款,要在鹿野苑重建中华寺。他于一九三九年一月二十一日赴印主持奠基礼,乘便参谒各处圣迹,至三月八日回新加坡,沿途他写下日记,收集若干资料即成本书。
     
    本书插图六十幅,有画作有摄影,如鹿野苑中华寺设计图、徐悲鸿绘著者像;而《古代游印之中国僧人》和《阿育王像》分别为印度名画家SJ.A.Tagore和SJ.P.K.Chafferjee所作,颇少见到。而第四十图为《拘尸那树上之苦行僧(A Chinese monk living on the tree)正是温州人之“鸟巢禅师”之留影。在二月十日星期五赴拘尸那日记中写到:“近处参观既毕,德玉师前导南行赴一英里处之罗摩巴窣堵波(Rama Bhar Stupa)。该窣堵波已倾圮,唯余瓦砾,颇高,如小山。上有二大树,有中国僧人善修法师在一树上结庐苦修,已历多年。德玉师与彼相识,呼之下树相见。予赠资金为袈裟费,拒不收。予等为摄影二帧,乃归。”在此,韶毅兄终于寻到“鸟巢禅师”的法名,而俗名只能永无知晓了。
     
    本书棕红色硬面精装,书名、著者名下方中央为印度阿育王石柱头图,字体、图案烫金;书脊皮料,书名、著者名下有“商务”纂字朱文印,书底有商务印书馆馆标,却无版权页,这在像商务这样老牌的出版单位是不可能疏忽的,这是否表明本书为自印本非卖品?

    (瞿光辉/作者,《温州读书报》20101217/来源)

    上一条:听涛•看日•翠竹居

    下一条:惜国学——和谢灵运《登上戍石鼓山》而思刘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