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MORE>>
    工作动态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化材学院院史访谈录⑪ | 林娟娟:我与化学系的38年

    作者:  编辑:  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日期:2023-12-15  阅读:

    编者按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是温州大学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温州师范学院化学系。历经65年的发展,现有化学(师范)、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等4个本科专业;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

    为反映化材学院的办学历史,彰显一代代化材人的精神风貌,值此校庆90周年、建院65周年之际,特组织采访了18位亲历学院重要历史阶段的领导、教师。在珍贵的回忆中,见证奋进的力量;在诚挚的寄语中,期待未来更辉煌!

    林娟娟:我与化学系的38年

    化材学院院史访谈录⑪

    人物简介

    林娟娟, 1960年生,浙江玉环人,教授。1978年9月考入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化学系,1982年8月毕业并进入温州师范专科学校(今温州大学)工作。先后担任温州师范学院化学系副主任,温州师范学院人事处处长、副院长,温州大学副校长、副书记、党委书记。多年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勤勤恳恳工作在教学、管理第一线,曾获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校重点科研人才、温州市“55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和浙江省巾帼建功标兵称号。2020年正式退休。

    从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校党委书记,林娟娟将人生中最美好的38年时光奉献给了温大,也参与并见证了化学学科从升本、升硕到升博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是满满的自豪感,是不舍的师生情。

    和学生在一起很幸福

    1977年,刚刚高中毕业的林娟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那个年代的其他年轻人一样,前去下乡插队务农。幸运的是,下乡没多久,便传来了恢复高考的喜讯,社会一片沸腾,她也非常兴奋,积极报名准备高考,第二年她以化学单科98分(满分100分)的优异成绩被杭州大学化学系录取。

    经过大学四年系统学习后,1982年林娟娟顺利毕业。机缘凑巧的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科师资紧缺,同为杭州大学化学系毕业的谷亨杰主任,抓住有大量毕业生将要分配工作的大好时机,直接前往杭大要人,于是,林娟娟来到了温州,正式开启与温师的38年缘分。

    初到校园,林娟娟心情复杂:“我和一起分配来的另两位同学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学校环境是很好的,在松台山下九山湖畔。但还是有点失望,感觉这并不像是一个大学,教学楼又少又旧,不少都是解放前留下来的。整个学校就只有一栋像样的教学楼,在天桥边上,一共有四层楼,其他大多是只有一层楼、二层楼。轮到给化学科上课用的就那么几间教室、实验室”。

    除了学校很小,化学科的设施也非常简陋。在林娟娟刚来化学科任职时,只有一个化学师范专业,20多位任课老师,每个年级学生也只有两个班,每个年级80多人,一共大概有250人。教学经费紧张,实验器材也显得不足,一是没钱购置太多,二是买了也没有多余的房间逐一摆开,只能搬来搬去,上一个实验做完了,器材就要收拾好,再把下一个实验的相关器材摆出来。即便条件如此艰苦,老师们还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该做的实验一个都不能少,晚上还经常上实验课。

    初入职场的林娟娟上来就接手了80级化学师范毕业班的助教工作,与夏雅琴老师打配合。日常上课由老教师上,她在后面老老实实跟班听课,不断从中学习、反思如何做好一名老师、讲好一门理论课,而课后的一系列作业批改、题目答疑、指导实验等就由她来进行。在积攒了两年多的经验后,林娟娟终于有机会单独教授理论课。初次站上讲台的她丝毫不紧张,表现得非常老练,得到了学生、老教授们的一致认可,她的授课水平、教学能力也提高得非常快。

    20世纪80年代,高考制度恢复不久,学生年龄差距非常大,对于只有20岁出头的林娟娟来说,班里学生年龄比她大是很正常的事,她早已习以为常,师生关系非常融洽。那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深深印刻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再加上极低的高考录取率,大家都非常珍惜能进入大学校园的机会,课后经常跑到老师办公室里请教,或是自发在寝室里自习,实验室也常常灯火通明,整个化学科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

    任课期间,林娟娟主要负责教授《物理化学》这门基础课程。物理化学,即通过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物理现象来研究化学规律,简单来说,研究对象是化学,而研究手段是物理方法。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林娟娟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特别重视。比如,实验出错没关系,数据对不牢也没关系,但是不能造假,要始终坚持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数据不对就重新实验,如果到了下课时间还不对,那就留下来继续做,到了饭点就叫室友打包来,或者做完了再去吃。我们老师都会在一旁指导他们,学生不走老师也不走,严格要求,一遍又一遍,直到实验结束为止” 。

    在化学科全职工作15年中,林娟娟当过两任班主任,“我很喜欢跟学生们在一起,觉得自己也年轻了。”她笑着说道。“我带的90级化学本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有一次和他们一起骑自行车去春游,去龙湾那边野炊,结果路上下起了冰雹,天黑乎乎的,我们根本捡不到能烧的东西,但大家还是很开心。那时候班里不少女生都剪和我一样的发型,其实我的发型并不是很好看。和学生在一起,真的很幸福。直到现在,逢年过节学生们都还会发短信来问候我,特别开心”。

    虽然林娟娟只做过两届班主任,但她带的班中人才辈出。比如,82级化学2班的杨建华,毕业四年后考取中科大研究生,现为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获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班长陈仁尔品学兼优,以专科学历直接考取浙江大学有机化学博士,现在台州学院担任教授的同时企业也办得有声有色,在90周年校庆时捐赠100万校友基金,感恩母校的培养;支部书记李耀武,现任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即使自身公务繁忙,在母校需要帮助时也会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读书期间就非常实干的方乐平,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化材学院党委书记。“我带的不少学生都成为了高校学者、教授,也有很大一部分在中学任职,在教育领域发光发热”。

    1982年10月,温师专第五届运动会,化学科教师获10×60米接力赛冠军(前排左三为林娟娟)

    好传统一直保持到现在

    1987年,温州师范专科学校成功升本,更名为温州师范学院,化学专业也成功升为本科专业。当时学院路的新校区已在建设中。化学系在新校区拥有一幢属于自己的教学楼——化学楼。与文科教学楼不同的是,化学楼的建设非常讲究水电、通风条件等,尤其是几个实验室,气味很浓的实验都需要在通风柜里做,而通风柜怎么摆放,通风的管道又要如何通到顶楼,这都是在前期设计时就要考虑好的问题。林娟娟笑着回忆道:“那时候,全院老师都参与到化学楼的楼层设计之中,哪一层楼是给无机的、哪一层是给有机的、哪一层是给物化的等等,还有教室内的布局,在一轮又一轮的讨论后最终确定下来,由专门的老师与施工单位对接,盯着新教学楼一步一步建造起来”。

    1989年,化学系成功从胜昔桥老校区迁至学院路新校区。新化学楼的使用,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化学系拥有了更多的教室、实验室,为师生们提供了更好的教学科研设施。实验器材可以全部摆开来了,学生可以随时、自主进行实验,老师们也可以关注学科前沿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科水平。“非常感谢那时候有丁宝善老师专门盯着,这幢教学实验楼这么多年使用下来,大家都非常顺利,没有出现过什么问题”。

    1994年,林娟娟接过物理化学教研室主任的接力棒,任期两年。上任后的首要工作是优秀课程建设的复评,而身为教研室主任的她,责无旁贷地挑起了建设《物理化学》这门课程的重任,带领教研室老师全面开展查漏补缺工作。最主要的两项工作,一是试题库的建设与充实,当时推行教考分离,因此建设一套题量充足并有一定质量的试题库是工作重点,全组老师全力投入试题库建设;二是自编实验讲义,《物理化学》这门课包含实验部分,已有的实验教材中存在不少与现状不符的情况,例如采用的药品不符合安全要求,或是选用的仪器设备系里没有,使用了自制设备代替,因此需要对实验方案进行重新设计,进一步改进、完善。1994年5月18日下午,温师院举行第二届教学科研大会,林娟娟代表《物理化学》课程规范化建设小组上台进行了经验交流。

    1995年,林娟娟担任化学系副主任,主要分管实验室工作,负责实验室的安全规章制度的制定、执行和检查,以及实验教学经费的安排、实验器材的维修。当时,一到寒暑假,学生们都回家了,老师们也不在学校,实验室全部都要贴起封条,以确保安全。但后来,情况大为改变。哪怕是大年三十晚上,化学楼实验室仍然灯火通明,这是与其他学院最大的不同,不少教师和学生依然还在实验室埋头做实验,直到现在,化学楼的实验室也是没有寒暑假的。

    当时学校的教学经费方面仍比较紧张,不够几个教研组分,有些实验器材不得不更新的时候只能花钱买,但也有不少坏了就先用其他同类器材代替的情况,能自制的设备自己制作,能维修的自己动手,能少花钱就少花钱。“老师们、实验员们都特别能干,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从谷亨杰老师那个时候就一直传承下来,到现在依然是这样”。

    1994年5月,温师院召开第二届教学科研大会,林娟娟(左二)代表《物理化学》课程规范化建设小组作经验交流

    林娟娟(右一)坚持为本科生上课,课后给学生答疑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升本成功后,化学系始终不忘初心,专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优秀学子。为了不断提升学科建设能力,化学系决定开始申请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资格。但这并不容易,除了要有基本的本科生教学成果、学院办学条件、软硬件设备等之外,对师资力量的要求也非常严苛。

    1998年,林娟娟任学校人事处处长,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做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学科点申硕对于博士、教授数量都有硬性指标,因此人才引进成了最关键的一项工作。为了争取优秀师资,她多次到市里争取人才政策,甚至亲自跑到对方家里“游说”。与此同时,化学系领导也积极配合,一有新的人才资料进来就马上进行考察,同人事处积极沟通。因此,化学系的人才引进非常顺利。在人事处4年,林娟娟为学校引进了不少人才,也为化学系引进众多优秀老师,如张东、田一光、张乔、钟平、兰云军、唐天地等诸多教授。“哪个学院重视人才,哪个学院就抓住了机会。化学系在那时就抓住了第一次引进人才的机会,新增了一大批博士、教授,为后面成功申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在多方努力下,2003年,化学学科成为温师院第一批成功申硕的六大学科点之一。

    调岗离开化学系后,林娟娟并没有停止教学工作,坚持为化学系本科生讲授《物理化学》这门课。“我调入行政岗位后,不管是在副校长、副书记的位置,还是书记位置上,只要我有给学生上课,我都会每周给学生们规定一个时间,在那个时间段我会在办公室或是实验楼为学生答疑。相比于喊我‘林书记’,我更喜欢听到同学们叫我‘林老师’”。

    2018年,时任校党委书记的林娟娟主持全校申博工程启动大会。她统筹全局,一方面积极增加校内其他学科硕士点的申报,只有拥有更多更高水平的硕士点,学校的整体实力才能够提升,才能有希望成功冲击博士点;另一方面出台各项制度遴选重点学科的建设,采用滚动建设重点学科的办法,对各学科定时评估,择优入选重点。“化学学科是学校最早一批省重点学科,基础也很好,自然在重点建设的学科中名列前茅。那时王舜担任院长,他对申博这一项工作非常有思路、有想法、有行动,早在2015年就开始着手规划了。他也经常和我一起探讨,分析化学学科在建设过程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查漏补缺”。

    2019年,谢树华书记从林娟娟手里接过了申博接力棒,加大力度开展申博工作。2021年10月,化学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在2022年招到首届7位博士生,实现了几代温大人的申博梦。“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没有之前的升本升硕,没有之前一代代温大人的共同努力,最后的博士点也不可能申报成功。”她感慨道。

    2016年6月-2019年1月,林娟娟任温州大学党委书记

    2018年5月,时任党委书记林娟娟在温州大学 “升博”行动动员大会上作动员报告

    来源: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LOUbFbZer-VzZs7pdR0AUg

    上一条: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化材学院院史访谈录⑫ | 程亚倩:学院三十六年发展变迁的守望者

    下一条: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化材学院院史访谈录⑨ | 张学俊:在温大的两重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