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女画家蔡笑秋的大名,但不知道其夫就是黄光。近日读马允伦先生辑编的《黄光集》,才知道黄光是我们温州近现代寻求救国救亡道路的一位志士仁人。
黄光出身于平阳的书香门第,他考取秀才时,正值维新变法之际。时代的风云,激荡着他的心胸。当时有维新思想的人物,如孙诒让,他们都在思考,如何来拯救贫弱的中国?他们认为必须改革教育制度,他们都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思想。黄光就先后办了黄氏宗塾、务本学校、毓秀女校。他还东渡日本进行考察,他在日本聆听过孙中山、章炳麟的演讲,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启发。
他在日本半年,写了一百零四首诗,其集名为《樱岛闲吟》。虽曰“闲吟”,其实许多都是他参观访问时心系祖国的感怀之作。如“新愁旧恨两行泪,碧海青天万里程。回首家山残照外,未应去国便无情。”表明他身在扶桑,仍情系祖国。又如“凯旋门下凯旋歌,将士还家尚枕戈。华国莫谈露国耻,小邦胜得大邦多。”说日俄战争,“露(俄)国”被日本打败,我们“华国”不应耻笑“露国”,我们应思考“小邦”如何会战胜“大邦”的问题。又如“海外何来变徵声,拳拳故国不胜情。果然燕赵多奇士,争肯临河说俟清。”说大家心怀祖国,革命志士要奋起斗争,不能坐等“黄河清”。又如“东人之子也哦诗,扬厉铺张甲午师。读到议和心欲碎,寒风吹雪入窗时。”读日本诗人写甲午战争的诗,他读到“议和”时悲痛得“心欲碎”。正如刘绍宽在《樱岛闲吟》序中说这些诗“皆善觇国政,隐切嫠忧,固非仅模范山川,流连风景者矣。”我的感觉,这些诗颇似黄道宪的《日本杂事诗》。
黄光还有《飞情阁诗钞》收录了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所写的诗。还有《历劫吟上》收录抗战初期到1941年所写的诗。他人在乡村,心中却怀国家大事。如《征兵》:“男彷徨,女呜咽,壮丁多在征兵列。……神前泣诉卜生还,骨肉关怀泪垂血!”可以说是现代的《兵车行》。又如《闻南京失守二首》:“风挟黄埃吐苦声,龙蟠虎踞总虚名。乍惊地主成迁客,忽报天骄已拔旌……楚宫泯灭空沾泪,何日重游玄武湖?”写出闻南京失学时的悲痛。许多诗都记述了当时的真实,亦可谓是动荡岁月的史诗。
黄光的题画诗也写得不少。因为他的夫人是画家,他常在夫人的画作上题诗。夫妇合璧,诗画互补,画作就更有品位了。
《黄光集》中的日记,有《辛亥光复日记》《甲子兵事日记》《丙寅兵事日记》《丁东记》等。这些日记记录了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时期平阳的真实的情况。是后人研究那个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宝贵的文字资料。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黄光集》中还收有温州鼓词的脚本《桃花扇》。《桃花扇》是根据孔尚任的剧本改写的。黄光这位旧时代的知识分子能动手编写通俗文艺脚本,可见他心中有群众百姓,这也是非常难得的。可惜另一鼓词本子《玉蜻蜓》已失而不见。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点,《黄光集》中的这些资料全赖图书馆的保存,假如放在黄光后人手中,就会逃不过“文革”的浩劫,早就烟消火灭了!
《黄光集》的出版是很有意义的,黄光的诗文都是历史的踪迹,如今梓而传之,可备后人之采择也。
(沈洪保/文 《 温州晚报》 2006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