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4日,《温州都市报》刊登一篇《温州文化藏有不少“金蛋”》的文章。说到温州的历史,该文说“东晋时,温州设永嘉郡,首任太守是著名学者郭璞”。
我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所以感到惊讶,也许是自己孤陋寡闻,因此去考查一番。
《辞海》郭璞条说:“郭璞 (276~324),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博学,好古文奇字,又喜阴阳卜筮之术。东晋初为著作佐郎,后王敦任为记室参军。敦欲谋反,命其卜筮,璞谓其必败,因而为敦所杀。王敦平,追赠弘农太守。”
《晋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四十二,有郭璞传,长达6000多字,对于古人来说,传记可谓详矣,但传文中也只说郭璞当过参军、尚书郎。在当王敦的记室参军时被杀,时年四十九,及王敦平,追赠弘农太守。
再看我们温州的史书记载:《弘治温州府志》是目前能看到的温州最早的府志,卷一“形胜”中说:“始议建城郭时,郭璞登山相地,有数山错立如北斗。”又《弘治温州府志》卷一“城池”中说:“府城 晋明帝太宁癸未(元年)始建。郭璞初谋城于江北(今有地名新城),取土称之,江北土轻。乃过江,登西北一峰(今名郭公山)见数峰错立,状如北斗,故名斗城。”再如《嘉靖永嘉县志》卷一“城池”中说:“初,郭璞扞城时,登西廓山,见海坛、华盖、松台、积谷诸山错立如北斗,因跨为城,号斗城。”又如《光绪永嘉县志》:郭璞“尝客瓯,为卜郡城”。
再看1998年版《温州市志》记述:“永嘉郡城始建于东晋明帝太宁元年(323),相传郭璞为选城址,登西郭山(今郭公山)观看地形。”
再看沈克成《温州历史年表》:“时郭璞刚好游历温州,特请他为之卜城。”这些史书都只说到郭璞为永嘉卜城。从郭璞的生平记载看,郭璞为永嘉卜城是否是真实历史都是一个问题,有这样美丽的传说当然是好事,但历史不同于传说。在民间传说中,人物活动也常与某些历史、地理现象及社会风习相附会,因而往往给人以它是真实历史的错觉。但民间传说与严格意义的历史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传说既不是真实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历史事件的记录(其中可能包含着真实历史的某些因素),而可以说是人民群众的艺术创作。我们可以说它是艺术化的历史,或者是历史化的艺术。而史书中从来没有说郭璞当过永嘉太守,更不能自己想当然还给他戴上一顶“首任太守”的帽子。报纸的影响是很大的,读者读了这篇文章还以为郭璞真的当过“永嘉首任太守”哩!这样写文章,实在不严肃,这样的误导实在是太不应该。
我很推崇胡适先生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观念,没有证据,就不能凭空去想象,更不可凭空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沈洪保/文 温州读书报20110314/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