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由于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迟早会在地球上抹去,还听说马尔代夫已经计划在澳大利亚购买国土。有记者为此采访马尔代夫总统,他回答说:“就算澳大利亚愿意接纳我们,但是那会带来更多的麻烦。那些珊瑚去哪里?蝴蝶去哪里?那些民歌又去哪里?我可以让人民搬走,但是带不走这里的文化。” 多么无奈的自白,多么伤感的情怀! 冲着这情怀,冲着它是上天抛洒在印度洋上的项链,冲着它是地球上最后的乐园, 我毅然打起背包奔向这遥远而神奇的地方。
满月岛风情
马尔代夫是我国少有免签的国家之一,所以去那儿旅游你只需要购买机票和选定旅居岛屿。 我与儿子一家同行,他们是香港户籍,所以坐港龙的飞机,从香港起飞六个多小时便直达马尔代夫首府--马累。
马尔代夫由1200多个珊瑚岛屿组成,八成的岛屿海拔在1米以下,202个岛屿有人居住, 都十分袖珍, 首都马累才1.8平方公里,最大的也没超过2平方公里. 有宾馆的岛屿87个,一岛一宾馆, 散布在赤道两侧. 从三星级到七星级, 各具特色. 任你选择。我们选的是距马累9公里的Moon Resort岛(中文名:满月),岛上有由喜来登打理的五星级宾馆。按中国人理解,“满月”有两种解释,一是小孩出生正好满一个月,另一解释是农历十五圆圆的月亮。其实登岛后,才知道满月的地形很像一把放大的吉他,与圆月的形状相距甚远。
飞机抵达马累机场已是黄昏。其实机场与马累城分属两个岛,还需要一美元的渡轮才能到真正的马累。喜来登早就有游艇恭候我们,不到半小时便登上满月岛。在码头办理手续时,工作人员递上一条热毛巾,一杯酸酸甜甜的饮料,这应该算是温馨的见面礼。仰望长空,满天的星光闪烁,中间清晰地贯穿一条长长宽宽的银河。这阔别几十年的银河看来依然安好,只不过我所在的城市,目前无法看到它庐山真面目而已。

满月岛码头
宾馆分两种,水屋和沙屋。水屋是浅海上建在桩子上面的房子,由木桥通入,房间内有梯子可以直接下海,情趣独特,虽说与海零距离,但我们担心涛声会干扰睡眠。 沙屋顾名思义是建在沙滩上的房子,我们选了它。每个沙屋都是独立的小别墅,有点独门独院的意思,淹没在丛林中。沙屋的房间宽敞,用木板镶嵌的拱顶显得豪华又气派, 而最有特色的是把卫生间建在小院子里,淋浴喷头竟按在光天化日之下。房顶上盖着厚厚的茅草,远远看去很像是某个原始部落,其实茅草不过是装饰品罢了。

水屋

沙屋
清晨被不知名的鸟儿怪怪的啁啾声唤醒。我推开房间的落地玻璃门,站在木质的阳台上,举目远眺, 浩瀚的印度洋波光粼粼,海风轻抚, 沁人心脾。海水的色彩先由淡绿到深绿,浅蓝到深蓝,一直延伸到与蔚蓝天空相接的水平线。再看周遭全是晶莹剔透的绵软白沙,仿佛大地覆盖着厚厚的积雪,上面点缀着许多玲珑可爱的贝壳。我步下阳台拾起一个比较大的,不经意间手突然被针扎了一下似的,原来贝壳里有寄居蟹。这些小精灵一旦被惊动,会立即背着自己重重的住房逃离。它们在沙滩上跑得挺欢快呐。
我赶紧换上泳衣,跃入大海。这里的海水实在是太清澈了。因为海底也覆盖着细细的白沙,没有一丁点泥土的成分,所以能见度特别好、特别透亮。几条比手掌还要大的斑斓的热带鱼,也许错把我视为同类吧,总在我周围游来游去,几次伸手抓它,但怎及它们躲闪得快?真有点被戏弄又有点与鱼共舞的感觉。
满月岛在1200多岛屿中,面积排名第十四。岛上洁白的沙石路两旁热带植物郁郁葱葱,许多树上不知名的花朵正在绽放,姹紫嫣红,花香四溢。绕岛转一圈,用不了二、三十分钟。毫不夸张地说,这一路上, 不管你的相机质量有多次,不管你的摄影技术有多糟,也不管你朝着哪个方向、哪个角度按下快门,得到的照片都可以与明信片的风光照媲美。过去我对白沙知之甚少,只知道黄沙是岩石风化而成,现在知道了这里的白沙原来是珊瑚死后钙化而来。难怪它是如此的洁白通透、难怪人们把马尔代夫称为珊瑚岛屿。
入夜,餐厅就摆在沙滩上,大概为增加地域情调吧。每张餐桌旁立一盏油灯式的火把,在海风吹拂下灯火影影绰绰、若隐若现。席间端上来的大多是当地的海鲜——上好的食材! 他们以烧烤为主。虽然我不习惯那焦苦味, 但也充分领受了当地特色的饮食风情。席罢,忽见海水边缘荧光点点,闪闪亮晶,煞是好看。如果用脚踩踩临水砂砾,亮晶越来越多,散发出诱人的蓝光。我从未见过这奇特的景象,惊叹不已,还是儿子见多识广,他告诉我这是大海中浮游生物,属挠足类,它们为逃避表层掠食者,会在白天下潜到数百米深的水域,到晚上安全一些的时候才洄游到表层觅食,快到天亮再重返较深的海域。一番讲解,真是长知识了。
多样、刺激的海上活动
我们这次马岛旅游共6夜7天。长假难得,当然不能老呆在巴掌大的满月岛游泳、晒太阳、看日出、赏晚霞、品海鲜,我们报名参加了两个套餐,另加坐水上飞机鸟瞰马岛的活动。这样一来,不仅把海上活动兜揽无遗,同时也把自己弄成个早出晚归的上班族似的,忙忙碌碌。
两个套餐活动包括游艇环岛、水上摩托、皮划艇、驾帆船、深海钓鱼、浮潜观珊瑚、浮潜观海龟、看海豚、无人岛野炊、参观居民区等。我认为看海豚、深海钓鱼、飞机观马岛最为刺激,也最值得回味。
按理说浮潜观珊瑚只需穿上救生衣,带上呼吸管在满月岛周围即可,但那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因为1998年,这是有记录以来厄尔尼诺现象最严重的一年,位于热带的印度洋水温比正常年份高3-5 C,该区域内的珊瑚大量脱色并死亡,浅海区死亡率高达90%以上。尽管现在千方百计用人工的方法培育、补种,毕竟这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游艇把我们送到较远的岛屿附近下海浮潜,虽然我感觉到这里的活体珊瑚还是比不上我国南海丰富多彩,但这里热带鱼的品种、数量绝对要多了许多。此时你仿佛面对着一个万花筒,各种你见过未见过的海洋生物向你游来,令你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同行者甚至还看到两条鲨鱼在游弋。遗憾的是我迟了一步没有看到。引导我们浮潜的当地黑人说: 这里的鲨鱼很温顺,从不会伤害游人,运气好时你甚至可以触摸到它的皮肤。看来上帝是公平的,就在我离开满月岛独自在码头的引桥上拍照、等待游艇的前一刻,一条一米多长的小鲨鱼紧靠引桥游了好几个来回。此刻我突然意识到:这莫非是鲨鱼王国指派的小信使向我道别?或者是补偿我先前迟了一步的遗憾来了?
过去我曾在东海、日本海、地中海看过海豚出没,但那都是一闪而过的事。这次在马尔代夫可完全不一样,下午三四点钟,来自十几个岛的游客,分别乘坐自己宾馆的游船,在海豚经常出没的海域恭候。随着游客的尖叫声,大批的海豚终于露面了,三五成群地在船边穿来穿去,嬉戏打闹,不时跃出海面打个照面。在我的相机里就捕捉了一张完全离开海面,高高跃起的海豚倩影。对于海豚精彩的表演,大家均报以热烈的掌声鼓励。 科学家认为,海豚是世界上智商仅次于人类的动物,还有科学家说它的智商甚至可以达到十三岁小孩的水平,你看它 “人来疯” 的样子,真是与我们有些小孩你越刺激他,他就越闹腾很相似。

看海豚
我曾有三亚亚龙湾海钓的经历,但那是浅海,鱼钩细小,一只虾的诱饵可以分两次使用,钓上来大多是“狗棒”之类小鱼。这里海钓可了不得,游船开到深海,船工们拿出的竟是两寸多长的鱼钩,诱饵是巴掌大的鱼肉。船工会帮你把鱼肉在鱼钩上缠绕三次,这样不易脱落。没有钓鱼竿,鱼线可直接绕在转盘上,深度大概是三、四十米,全凭手上的感觉判断鱼儿是否上钩。船工再三告诫我们不准把鱼线绕在指头上、手腕上、大腿上,我理解他的意思,万一钩到类似鲨鱼的大鱼,恐怕会把指头拉断,或者把你直接拖入大海。我每次把鱼钩放入大海后,手上很有触动的感觉,当我把鱼钩拉上来一看,鱼没有钓着,诱饵已经无影无踪,重复多次都是老样子。我寻思海里不够鱼钩标准的鱼实在是太多了,可以想象在我放下鱼钩的瞬间,这些小鱼抢在大鱼前,早把诱饵一抢而光。想想美国、澳大利亚的做法:在船上刻着鱼长的标准,低于标准的必须放回大海。对于已经钓上的不够标准的小鱼,虽然回归了大海,但想起留在嘴上的伤痕,钓者岂不内疚? 相比之下马尔代夫把鱼钩做大的方法显然要文明些。尽管如此,我的家人们还是钓到三条东星斑、一条两斤多重的海鲤鱼。且不说东星斑在香港酒店里买到800元一斤,就说钓上时金光闪亮的外表,把大家都惊呆了。晚上交到餐厅花25美元加工费,就是一顿鲜美的马尔代夫菜肴。
在马尔代夫如果不坐水上飞机,总有些管中窥豹之感。人们把马尔代夫比喻印度洋上的项链,那么项链上珍珠也好、宝石也罢又在哪里?

印度洋上的岛屿
随着轰鸣的马达声,水上飞机缓缓地驶离海面腾空而起。飞机确实很小,只有十个座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斜下方柳叶状的首都马累。这是马尔代夫唯一能盖“高楼大厦”的小岛,它被蓝、白、黄三色相间楼房密密麻麻的占据着,稍微能见到一点儿空隙的地方也都被绿荫所遮盖,呈现出一派“见缝插绿”的态势。马累现有人口十万,将近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全世界最挤最小的首都之一。飞机掠过马累迅速升高,视野顿觉开阔,舷窗外一个个美丽的岛屿扑面而来。在深蓝的大背景下,珊瑚礁先被浅蓝色的光圈环绕起来,然后变绿、变淡绿、变白、再次变深绿。此刻你不得不为绿岛周围那逐层渐变的颜色所迷醉。小岛形状各异,有蜈蚣状、蝴蝶状、柳叶状、椭圆状……千姿百态、令人叫绝。人们把马尔代夫比作“洒在印度洋上的项链”,试想谁还能找到更准确的词汇去形容它、描绘它? 试问哪颗珍珠,哪颗宝石会如此彩色斑斓、美轮美奂?当我陶醉在眼前美景中时,一番心绪骤然凝结:要挽留这梦幻似的天堂!为保护印度洋上最后的乐园,让该诅咒的地球变暖幽灵—厄尔尼诺现象远离这个世界吧!
(彭兆丰/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