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耕耘园

    吴鹭山:残夜霜灯气吐虹

    作者:老干部工作部  编辑:  来源:温州日报   日期:2013-10-18  阅读:


    吴鹭山(1911-1986)先生,原名艮,以字行,一字天五,晚号匏老、鹭叟。乐清人,世居虹桥南阳。幼习文史,谨饬厉勉,自学成才,邃通经术。先后执教省立温州第十中学(温州中学)、永嘉县立中学(温二中)、浙江师范学院、浙江教师进修学院。1957年因言事获谴去职,应聘赴长春东北文史研究所讲授经学。研究所停办,遂归里蛰居乐清埭下。一生坎坷,不获用于世。平生友夏承焘、锺锺山、浦江清、梅冷生、苏渊雷等,与夏先生交谊最为密笃。著有《周易学》《读陶丛札》《杜诗论丛》《王梅溪诗文及年谱》《雁荡诗话》《光风楼诗词》等。苏渊雷称曰:“类皆自抒心得,成一家言”,“文笔俱擅,词翰两绝,亦世所罕觏也。”

    郡之贤达 不吝提携后学

    我少时喜欢唐诗,那时古籍出版物很少。上高中时买了一本刚出版的《杜甫诗选》,爱不释手,从头至尾,细细诵读。选注者中,冯至先生是名家,浦江清先生我也知闻,惟吴天五先生未详。及就学杭州,从夏承焘先生那里始知吴先生亦郡之贤达,文史专家。夏先生对天五先生极为推许,谓才情学识并具,而遭罹厄难,不获世用,深为惋叹。因之我对吴先生就有很深的印象。然直至大学毕业回温工作后,始获识荆。

    我现在还收藏着吴先生1976年初夏书赠与我的《踏莎行•梦游天台》词幅。吴先生从浙江师范学院办理退休后,旅寓金华。1982年初,温州师专谋求发展,我乘机向校方建议聘请吴先生回温任职(开文科青年教师辅导班),并致函联系;吴先生复函亦有“为桑梓稍尽绵薄”的愿望,但由于各种原因最后未果。是年8月,《汉语大词典》在雁荡山举行编写工作会议,吴先生时居倚天峰雪洞,因得往谒,座谈多时。

    1983年春后,吴先生寓居市区谢池巷,这样见面的机会就多了。其时我应浙江古籍出版社邀约,编校《永嘉四灵诗集》,时往商谈请益;吴先生当时也有标点王十朋《梅溪集》的想法,让我联系浙古社,问是否可以不誊抄原文。我持所撰《南宋四灵简论》(《永嘉四灵诗集•前言》),复请审正。吴先生认为颇有见地,于文后跋云:“此文评论四灵诗,甚中肯綮,所举例证亦较详备。其论析四灵派成因及版本考察,并有新见。足见爬梳之功,殊可佩也。吴鹭山阅后识。1983年6月22日。”《简论》后投寄《浙江师范学院学报》,因有吴先生的跋语,编辑部遂不再送审而直接刊出;发表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予全文转载。足见吴先生的名望、眼光和对后学的提携。

    栖身渔屋 孜孜上下求索

    吴鹭山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和诗人。他学问淹通,博闻强记而多才,作风谨细。于先秦经籍有很深的造诣,所撰《周易学》《尚书今文辨疑》和《读庄十札》,是三部研究经学、诸子学功力很深的专著,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易》学从来难明。作者认为,清儒治《易》即如黄宗羲、王夫之氏,亦皆得失互见,犹有可议。《读庄十札》,申论《庄子•内篇》各篇的宗旨,指出《外篇》《杂篇》“内容淆驳”,可证为伪作。诸书衡论古今,问难决疑,识见宏通,成一家之言。

    难能可贵的是,《周易学》《读庄十札》撰于1967年,《尚书今文辨疑》撰于1976年,都是作者因言事获咎,罢职归里蛰居乐清埭下村期间写的。据先生儿子思雷兄回忆说:“那时候他白天扛起农具与村民们一起出垟劳动,晚上回到渔屋(埭下过去是渔村)点起油灯看书、写作。‘残夜霜灯气吐虹’,便是那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读庄十札>后记》)身处“孤穷”而不夺其志,栖身渔屋,霜灯相伴,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不求人知,快心在己,这是怎样一种高尚的境界!

    诗人论诗 深悉个中三昧

    吴先生晚年重点研究的是古典诗学,《杜诗论丛》出版于1983年,《读陶丛札》出版于1985年。这是两部见解独辟的专著。王伯敏先生说,鹭山先生以诗人论诗,深悉“个中三昧”(《< 雁荡诗话>序》),是为知言。专研诗学,兼事创作,这一点也很像他的忘年契交夏承焘先生(夏长吴10岁)。

    《读陶丛札》二卷,上卷十九篇,考释陶诗陶赋陶文;下卷十四篇,探讨陶的思想、艺术和作品反映现实问题。研究陶渊明的著作很多,本书不作泛泛之论,而是有针对性地对一些疑难或存在争议的方面即所谓“歧见枝辞”进行归综评判;并且具体深入地研讨若干专题,如出处、生活、性格、嗜好及陶诗用语、韵例等。开拓思路,揭示本旨,探寻真谛,给读者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杜诗论丛》,是1956年与浦江清先生合注《杜甫诗选》时所作的考述笔记,1971年整理成册,1981年出版。又据夏承焘先生《天风阁学词日记》(以下简称《日记》)称,此书一开始便由夏先生命名并提议合撰。如《日记》1956年11月25日记:“因思旧所为读杜丛稿,可写出四五十条,因属天五亦写四五十条,可合为一书,名《读杜札记》。”1957年3月23日记:“谈予作唐宋词风格,谈天五所写杜诗风格,互有商榷。”8月15日记“夕天五偕诸郎来,催写《杜诗论丛》”至是年12月,终因“天五被议”(指被打成“右派”)而中辍。可见,此书的写作,得到了夏先生的不断鼓励,而其中自然也融合了夏先生的一些看法和意见。全书四卷,以命题专论的形式广泛展开论述,涉及政事行迹、交游人物、典章制度、名物掌故、作品真伪、难句考释、用典方法等方面,既有思想倾向、文学理论问题,也有艺术风格、诗体样式问题,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

    笔者曾因编撰《唐人律诗笺注集评》《唐诗志疑录》,对唐诗包括杜诗做过一番摸索,看过许多论著,故于吴先生的《论丛》有较深切的体会。在我看来,这部著作意义和价值,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阐述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第二,阐明杜甫往往被评论者忽略的五言排律的重要地位。他认为,杜集五言排律多至百首,不仅具有现实的高度,且艺术上波澜壮阔,流动自然,对后世影响也极大;第三,对一些具体作品精到透彻的论析。另外,附录的《评郭沫若说杜诗》及《再评》《三评》,对郭氏《李白与杜甫》一书(“文革”时风靡全国)罔顾事实的曲说,进行了严正切实的批评,虽至今日仍具有历史的鉴戒意义。

    此外,他的《雁荡诗话》,论叙自南朝迄近有关雁荡山的人物、事迹、篇什,兼及掌故轶闻,并作考证和评论,取材甚夥,“堪为名山增色”(王伯敏语)。

    诗境词心 瓣香陶杜苏陆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温州诗坛群星璀璨,名家辈出,刘景晨(1881-1960)、陈仲陶(1895-1953)、梅冷生(1895-1976)、徐堇侯(1896-1979)、夏承焘(1900-1986)、王敬身(1904-1992)、苏渊雷(1908-1995)诸先生频相唱酬,诗风鼎盛。鹭山先生最为年少,梅先生称“南戒诸山雁荡尽,始知晚出独灵奇”;又道“苏子吴郎南北雁”,将其与苏渊雷比并。其中吴先生与夏先生往还最为密笃,夏先生举为最“投契”的良友,《天风阁学词日记》数数记述两人把臂晤语、快意谈诗的情景,并且屡屡称许他的诗。

    吴先生说:“作诗词必须才气与学力兼备。”表明对创作中学养的重视。自谓“偶有兴会,聊寄篇章。”言诗词皆有所感发而作,重在兴寄。他的论诗宗旨,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清淡而不枯寂,深入而能浅出。前句话是他推崇的境界和风格;后一句属于创作造意和运用表达的方法。其言“艰深之病,甚于浅露”,也是从这个角度说的。苏渊雷先生论其诗词风格渊源,称曰:“陶杜苏陆,瓣香所在,宜其诗境词心,往往近似。”认为吴先生论诗宗仰陶(渊明)杜(甫),论词尊苏(轼)、陆(游)、姜(夔)三家。

    吴先生生前自行编印的《光风楼诗词》和《光风楼诗词外编》,计收录诗276首,词118阕,附散曲10支。《插秧女》写于1985年,是一首反映农村劳动生活的新体诗,语言通俗,格调明快。五律《埭下夜望》二首,为获谴归居乡里埭下村作。“已悟盈虚理,宁辞厉揭劳?”“采柏终怀袖,纫兰更振衣。”虽处逆境而守志不移,襟怀旷达。七律《碧翁席上饯夏君瞿禅》“文章许国今何在,风雨离筵又一时”、《答瞿禅》“底怪君心无物竞,只因吾道坐诗穷”,皆被夏承焘称为“甚佳”。

    不过,笔者更喜欢读他的七言绝句,略举数例:

    《西湖即事》之三:荷残曲院惜红衣,纵有微香雨打稀。珍重沉埋花底藕,明年须汝作芳菲。

    《奉寄谢邻兼简心叔云从朔方》之一:头白相望万里情,浮云北去雁南征。吾诗只在青牛背,休比冰天跃马行。

    第一首咏西湖的曲院风荷,不落俗调。后二句尤见意藴,对未来充满憧憬和自信。第二首为1963年去职后远赴东北行途寄怀友人作(谢邻即夏先生),抒写“黄沙塞外过春寒”的感受,虽历坎坷而心境是豁达的,但也寓含不平的微意。两首皆能别具思致,清浅而有腴味,耐人诵读。

    游历南北 词作豪放浪漫

    鹭山先生诗词兼擅,其词亦多缘情而作,注重意兴,词格清奇,笔意疏宕。如《踏莎行•自题杜诗论丛》:“鹤语江天,鸡鸣风雨,孤檠心事凭谁语?乌丝栏角夜漫漫,相望旷代如相遇。”论杜自鸣,借浇垒块,深有“萧条异代”之慨。《临江仙•听瀑楼再赋》:“平生最喜说家山,有峰皆突兀,无水不飞翻。”后二句,瞿禅先生增衍两字书为七言联:“雁荡有峰皆突兀,龙湫无水不飞翻。”

    吴先生晚岁漫游大江南北,歌咏山川名胜,佳章纷呈。《沁园春•梦登天都峰》描状黄山“东南第一峰”的缥缈神奇景象:“姑射神人,殷勤先路,笑指周遭云万重。惊呼里,看涛翻浪涌,朵朵芙蓉。”想落天外,宛入神话般峭美境界。《水调歌头•寄题洞庭湖》:“地坼东南吴楚,目极粘天寒浪,出没日翻车。几点湘螺绿,眇眇定愁予。”将“几点湘螺绿”(君山)镶嵌在“粘天寒浪”中,形成细大之景的融合,于壮阔中见妩媚。寥寥数句,又巧妙地化用了《楚辞》《水经注》和杜诗的语境,饶有历史的韵味。前调《庐山青玉峡漱玉亭诵东坡诗》亦先生经意之制,曾书赠笔者,照录于下:

    雷殷动高峡,雪喷乱晴空。危亭拄杖一笑,飞瀑斗蛟龙。潋潋乍开宝镜,恰受双峰倒影,摇荡碧芙蓉。此际有佳句,浩唱落天风。鸾背客,临阆苑,更谁同?凭栏畅好月夕,夐绝水精宫。直与琴髙把袂,跳下清泠游戏,脚踏赤鲩公。俯仰成今古,只在一沤中。

    此词通篇笔力豪纵,意气轩昂,充满浪漫情采。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鹭山先生耳顺以后的词篇,已经达到健笔纵横晚更老成的境地。

    (陈增杰/文 温州日报20131009 /来源)

    上一条:古妇人有猛士风烈——薛季宣与《木兰将军祠》诗

    下一条:古妇人有猛士风烈——薛季宣与《木兰将军祠》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