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温大学人

    瑞安人文:沈洪保|陈茂烈生平考辨

    作者:沈洪保  编辑:  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日期:2022-08-14  阅读:

    陈茂烈生平考辨

    ——对《瑞安市志》古代史部分内容的质疑

    近来翻阅《瑞安市志》,其卷三十三“人物”中,有记载明代“陈茂烈”生平的一节:

    陈茂烈,字时周,世居嘉屿乡大坑山(今属江溪镇)。祖父以军功注籍福建兴化卫总旗。13岁父卒,茂烈前往继承,白天前往公署应军役,夜归读书不辍。18岁,慕颜回、曾参“克己”“三省”提高修养之法,作“克省录”以自督励。登明弘治九年(1498)进士第。曾奉使广东,往新会白沙谒见大理学家陈献章,执弟子礼。献章告以为学主静,回来后作“静思录”。授吉安府推官,因审判疑案获得好声誉,擢升为监察御史。袍服朴陋,举止若百姓,而巍然系风纪重任。在京2年,以母年77,乞归终养云:“臣无男嗣、无兄弟,一母一子,天各一涯。疾病既自呻吟,药饵谁与调节?臣既思母,则报主之心乱;母复思臣,则保身之心微。臣心可悯,母心无可虞。”得归后,事母至孝,除供养母亲外,自己亲自劳作,生活刻苦,兴化知府曾以二劳力助其操作,即予遣还,说:“是使野人添事而溢口食也。”吏部以其清苦,奏授晋江教谕,便于得奉禄养亲,疏辞不拜。又援例奏给月米3石,上言“臣家素贫寒,食本俭薄,故臣母自安于臣之贫,而臣亦得以自遣其贫,非诚有及人之廉,尽己之孝也。古人行傭负米,皆以为亲,臣之贫尚未至是。而臣母鞠臣,艰苦独至,臣虽勉心力,未酬涓滴,且八十有六,来日无多,臣欲自尽,尚恐不及,上烦官帑,心窃未安。”奏上不允。母年90卒,茂烈正患病,强起处理丧事,疾病转剧,遂卒,年58。御史列其行状上报,诏赐谥“恭靖”,敕在居住地树“孝廉”之榜,莆田县列其为寓贤之首,并在莆城西门梅峰下立祠。《明儒学案》列之为白沙门人,并引献章之言,称其为“真百炼金孝子也”。

    又翻阅《文成县志》“人物传”中亦有“陈茂烈”记载:

    陈茂烈(?—?),字时周。周南大坑村人。自少有雅志,究“颜回之克己,曾巩之省身”,慕古贤以律己。18岁时写成《省克录》,谓倡正人君子立身处世必学之法则。弱冠求学会稽(今绍兴),受业名儒陈献章门下,深悟“其学以静为主”要旨,文思大进。业满撰成《静思录》,抒发就学心得。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赴京会试,登三甲第二十八名进士,奉使广东。旋授吉安府推事,颇具贤声。弘治十八年(1505)擢任监察御史,为官质朴清正。嘉靖(1522-1566)初年,家母年迈,为尽孝道,乞奏还乡侍奉,获准辞官归里,转事农耕。为官30多年,家无丝毫积产,吏部恤其家境清寒,欲复禄以晋江教谕,坚辞不受。一直侍母寿终,未几茂烈亦卒。

    陈茂烈是明代的知名人士,以上两本新编志书中,关于陈茂烈的生平记述,基本事实相同,但有几处不同,孰是孰非,实在有研讨一番的必要。

    先说陈茂烈是什么地方人?两部新编志书的说法是不同的。《瑞安市志》说“陈茂烈,字时周,世居嘉屿乡大坑山(今属江溪镇)。”而《文成县志》说“陈茂烈(?—?),字时周。周南大坑村人。”到底哪本为是呢?

    从生平事迹记载看,是同一个人。但这不仅仅是两个地方争名人的问题,而是编写者的对旧文献的研考对错的问题。

    我们先看一些相关的资料:

    《乾隆瑞安县志》卷八“人物志”说:“陈茂烈,字时周,世居邑嘉社乡五十都大坑山。”

    《嘉庆瑞安县志》卷八“人物•儒林”:“陈茂烈,字时周,世居嘉屿乡五十都大坑山。”

    《乾隆瑞安县志》与《嘉庆瑞安县志》都说陈茂烈是“世居嘉屿乡五十都大坑山”(《 乾隆瑞安县志》的“嘉社”同 “嘉屿”,因为“社”与“屿”温州话语音相同而出现用字不同。)我们先要搞清楚“五十都”是哪儿?“都”是古代行政区划名,宋元明清时期,县级以下的行政区划称为“都”。现在保留“都”的名称的地方是不多了,鹿城区还有一个“七都”,那是旧时代永嘉县的第七都,现在瑞安还有一个叫“三都岭”的隧道,那里是旧时代属于瑞安县第三都的。文成县是1948年建县的,并曾几建几废,到1961年再建至今未变。文成县的大嶨、玉壶、珊溪、峃口等地是原属于瑞安县的。玉壶原是瑞安县的五十都,大嶨原是瑞安县的五十一都。《嘉庆瑞安县志》卷二建置公署说“大嶨岙巡检司厅”在嘉屿乡五十一都,并说48都、49都、50都、51都、52都、53都均属嘉屿乡。可见乾隆、嘉庆两部县志说的“嘉屿乡”即是今属于文成县的地方。清代两部县志说的世居“嘉屿乡五十都大坑山”即今玉壶周南的大坑村这个地方。而《瑞安市志》说“陈茂烈,字时周,世居嘉屿乡大坑山(今属江溪镇)。”这样的说法肯定是错误的。瑞安的江溪镇在哪里呢?《瑞安市志》自己也说:“江溪镇,距市区西南11•7公里,位于飞云江下游中段南岸。新渡桥古称永安市,为古代飞云江主要渡埠商贸集市之一。明嘉靖时属来暮乡三十九都和广化乡四十五都。”这里明确写着“江溪镇”是属于 “来暮乡三十九都”的,而不是“嘉屿乡五十都”的。《嘉庆瑞安县志》卷一舆地说“来暮乡在县西南四十里。”“嘉屿乡在县西南一百十五里。”明显的是两个距离相差很远地方,而《瑞安市志》编写者欠严谨,对“嘉屿乡”与“来暮乡”都没有搞清楚,只是因为两个地方都有一个名叫“大坑山”,就错把“嘉屿乡”的大坑,写给了“来暮乡”。以为史书上说陈茂烈是瑞安人,就以为他是现在的瑞安地域里的瑞安人。

    市志是有权威性的,《瑞安市志》这样一错,瑞安许多写文章的都跟着错了。如瑞安廉政网上有一篇《陈茂烈事母至孝》的文章也说:“瑞安古代出了两位大名鼎鼎的孝子,一位是北宋时期教育家、筑萱堂事母行孝的林石;另一位就是明代宁可弃官归里,也要侍奉老母的陈茂烈。陈茂烈世居嘉屿乡大坑山(今属江溪镇)。”瑞安市新近出版的《瑞邑山韵》中一篇《大坑山》也说“大坑山位于市区西南十六公里,在飞云江南岸,古属三十九都。••••••陈茂烈墓在大坑山。明陈茂烈,字时周,世居大坑山,明弘治九年(1496)登进士第,大孝子。(《瑞安市志•人物》有载)”这样以讹传讹,真实的历史就搞糊涂了。瑞安许多人还真以为陈茂烈是瑞安江溪大坑人哩!文成《陈氏宗谱》中亦有《明茂烈公传》:“公字时周,世居邑嘉屿乡五十都大坑山。祖以军功注籍福建兴化卫总旗。茂烈髫年,往继父戎役,励志迈俗,不与郡儿伍,昼入公署,夜归读书。”等记载。可见,陈茂烈是文成周南大坑人是无疑的。这是《瑞安市志》明显的一个错失。

    又,《文成县志》:“弱冠求学会稽(今绍兴),受业名儒陈献章门下,深悟“其学以静为主”要旨,文思大进。业满撰成《静思录》,抒发就学心得。”这段话也是错的。《乾隆瑞安县志》说:“奉使广州时,往拜白沙陈公甫,执弟子礼。公甫与语累日,甚喜,且告以为学须主静一,退而作《静思录》,佩服之至。”《明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一百七十一儒林二中也说:“奉使广东,受业陈献章之门,献章语以主静之学。退而与张诩论难,作《静思录》。”福建《莆田县志》也说:“茂烈奉使广东,独师事白沙,白沙与之语累日,且告以为学须静一。又退而作《静思录》。”陈献章,(1428—1500)明代思想家、教育家,字公甫,号石斋,别号碧玉老人、江门渔父等,因曾在白沙村居住,人称白沙先生。广东省江门市新会人,献章之学,以静为主。其教学者,但令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文成县志》的“求学会稽(今绍兴)”之说,各种史籍均无此种说法。《文成县志》这一说法是无根据的,也是错误的。

    又,因为陈茂烈少年时即去福建莆田,所以《明史》卷二百八十三,列傳一百七十一儒林二说:“陳茂烈,字時周,莆田人。”《莆田县志》也说:“陈茂烈,字时周,莆田人。”明正德11年(1516年)都御史王应鹏受他孝廉的品德所感动,特上疏奏请朝廷,在他居住的故里旌表为“孝廉里”(即今梅峰寺至洞桥头之间),并把故宅改建为祠。明正德12年(1517年)巡抚聂豹又奏请圣上下旨建造“孝廉坊”。“文革”期间,祠、坊均遭劫难,今已荡然无存。

    另外,听文成县周南的老人说,周南大坑过去有陈茂烈父亲陈世贞以及陈茂烈的坟墓,还有墓碑,可惜文革中被毁。(沈洪保/文 《温州通史编纂通讯》2015年第一期)

        作者简介:沈洪保,1938年5月出生于瑞安东山一个小商人家庭 。在当地毓蒙小学毕业后,考上瑞安中学。196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中文系。曾在文成中学任语文教师。1977年参加全国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温州编写组工作,历时8年,为主要编纂人员之一。而后在温州师范学院(今温州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直至退休。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温州市委委员,市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并担任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来源:瑞安人文微信公众号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yB2HlZLYEcPcihzftW1Eg

    上一条:盛培林:服从需要 致力为公

    下一条:温州文史馆:纪念谢灵运出任永嘉郡守1600周年 | 不拘礼、性格倔,温州人为啥还一直记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