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温大学人

    温州日报:熔考证、注解、评论于一炉 ——评陈增杰《宋元温州诗略》

    作者:徐宏图  编辑:  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日期:2022-07-18  阅读:

    为宋元诗研究、区域历史文化研究提供线索与参考,日前,温州大学编审陈增杰先生继《永嘉四灵诗集》《林景熙诗集补注》《宋元明温州诗话》《豁蒙楼散稿》后,又一部力作《宋元温州诗略》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选录宋元两朝温籍诗人183家,计诗801首,厘为六卷,集考证、注解、评论于一炉,集诗略、诗话、诗史为一体,堪称鸿篇巨帙。 ——编者

    “诗盛于唐,宋存余势,元则不振”,就全国而言,大致如此。吾温却不然,宋元正是最发达的鼎盛期,名家辈出,佳作如林。不仅有独树一帜的“永嘉四灵”及其诗派崛起于南宋诗坛,更有如王十朋、林景熙、李孝光、陈高等有全国影响力的诗家享誉海内。尚有“余事作诗”者,如永嘉学派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画家黄公望、“曲祖”高则诚等,亦均占得一席之地。

    考证精到

    “知人论世”,论诗必先知其人。《宋元温州诗略》作者深知此理,故于论诗之前,不惜花大力气考证诗作者的生平及其思想,尤注重后者。例如上册第一篇林石《梅雨潭忆旧游》云:“去夏曾同潭上游,荫松坐石濯清流。论文声杂飞泉响,话道心齐邃谷幽。盛事忽思寻旧好,烦襟顿觉似新秋。也知世事多馀暇,能更重为胜赏不?”

    作者首先考证林石其人,可参考的史料甚少,清《东瓯诗存》除了交代其字介夫、里籍瑞安、著作存佚外,就只有“以春秋教授于乡,世称塘岙先生”一句涉其思想。称其“存诗二首”,也不准确,经查实为三首:《登福全山》《梅雨潭忆旧游》《游翠阴洞和朱履常韵》。而《诗略》除了考定林石的生卒年(1004—1101),为瑞安“塘岙人”“现存诗三首”外,重点考证其“明经笃行”的学术思想与“不从科举仕进”的隐士精神。先考其“不趋新学”,谓“时王安石《三经新义》盛行天下,石独不趋新学,以《春秋》教授乡间,年九十八,无疾而终”。继考其是“永嘉之学的最初传承者”,称他是胡瑗、陈襄之再传弟子,与王开祖、丁昌期号“皇祐三先生”。还借周行己的话称其与洛阳程颐、京兆吕大临“皆传古道,为世宗师”。可见,林石在学术上是很有造诣的,深为学界所尊重。经此考证,再读《梅雨潭忆旧游》,一切均迎刃而解了。纵观全诗,乃是诗人追忆与李钧等挚友同赴梅雨潭探胜,一洗烦襟之作。连写作的时间与同游人的名单也予以确定,称此诗是“林石晚年之作”,具体时间为“神宗元丰四年(1081)”,同游者为李钧、赵[~公式~]、朱素诸人。

    又如周行己选诗6首。《诗略》先考其学术思想,指出他既是“永嘉学派的先驱者”,又接受“关学“”“蜀学”。其论据:一是行己从师程颐,又是潘大临、晁补之的弟子,与黄庭坚、李之仪、李廌、欧阳献、晁说之等并有交往。二是归有光在《震川别集》中称周行己“能发明中庸之道,浙中始知有伊洛之学”。叶适《水心文集》论永嘉之学的渊源也称“周(行己)作于前而郑(伯熊)承其后”。可见他比郑伯熊等都要早。后考其论诗主张,称行己论诗主“平淡劲健,绝弃绘饰”“长于五古,诗风纯正淡易,颇有理致”,下举南宋韩淲《涧泉日记》、孙衣言《浮沚集手记》、吴鹭山《光风楼随笔》等对行己诗的评论为证,令人信服。文中亦不忘交代行己晚年曾于温州城内松台山雁池畔租室居住,名曰“浮沚”,故时人称呼浮沚先生,这对温州人来说,是何等亲切。

    注解准确

    考其人之后解其诗,包括解题、说字、释句等。《诗略》解题,详而不繁,切中要旨。例如王十朋《游东坡十一绝》云:“再闰黄州正坐诗,诗因迁谪更瑰奇。读公赤壁词并赋,如见周郎破敌时。”题解称此诗是王十朋于乾道三年(1167)七月自夔州移知湖州,赴任途中顺江而下,经留黄州时作。“东坡”原为黄州城外一块坡地,苏轼贬黄州后,在此筑室垦耕,自号“东坡居士”。王十朋有感于苏轼的一再谪贬、饱经忧患、跌宕起伏的生涯,从而体会到“坎坷遭遇更能激发创作热情,写出不朽之作”的真谛。王十朋论诗尊杜,又尊韩愈、欧阳修、苏轼。其《苏东坡赞》云:“东坡文章,百世之师……慕其所为,愿为执鞭,恨不同时。”《读东坡诗》云:“东坡文章观天下,日朋争光薄风雅……地辟天开含万汇,少陵相逢亦应避。”有了上述题解,注释就准确无误。如首联“再闰”两句注云:农历每五年两闰年,“再闰”即经两次闰年。言苏轼因作诗揭露新法推行中的一些弊病,被谏官李定等深文周纳,加以弹劾而被逮捕入狱。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迁谪黄州团练副使。自神宗元丰三年贬黄州,至元丰七年量移汝州,前后五年,故说“再闰黄州”。又如“读公”两句,注云:极言苏轼词赋写得生动传神。“周郎破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狂虏灰飞烟灭。”又《赤壁赋》曰:“东望夏口,西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曹操)之困于周郎者乎?”即咏其事。

    又如高明《和赵承旨题岳王墓韵》云:“莫向宗周叹黍离,英雄生死系安危。内廷不下班师诏,朔漠全归大将旗。父子一门甘伏节,山河万里竟分支。孤臣犹有埋身地,二帝游魂更可悲!”先解题说:赵承旨即赵孟頫,入元官翰林学士承旨。岳飞含冤被害,孝宗朝始得平反,安葬杭州栖霞岭南麓。元时重兴祠宇,庙貌一新,遂成西湖名胜。骚人雅士咏吊诗什极多,不下数十百篇。其中最佳者,当推赵孟頫七律《岳鄂王墓》:“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南渡君王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一时脍炙人口。高明此咏,即次韵赵诗作,苍凉悲壮,是同题和作中最著名的一首,历来诗话家皆给予很高的评价。顺此题解,注释则势如破竹。例如“宗周”二句,解曰:宗周,周王朝。黍离,“彼黍离离”之意。这二句说,莫要伤叹中原故都沦亡,英雄生死真的是关系国家安危。“内廷”二句,言如果不是朝廷连发金牌迫令退师,广袤的北方大漠早已经收归一统。伏节,犹殉节。“父子”二句,言岳家父子虽尽忠报国甘愿殉难,但从此宋室江山永远南北分离。“孤臣”二句,言如今贞臣忠骨埋在青山,让人凭吊,只可怜徽钦二帝魂抛荒外异域,最是可悲!高明忧国之深,略胜孟頫一筹矣。

    评论公允

    论从诗出,贵在公允。例如林景熙《书陆放翁诗卷后》云:“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众所周知,这是林景熙于宋亡后收“宋帝遗骨”时,题在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诗卷后的杰作。前人对此篇多有评论,多为“美言”而缺少分析。《诗略》则进行层层探究与比较:首先是总评,称此篇“昂扬而又郁勃的意概,高度精练、运用自如的笔法,都可以追美陆游的七言歌行”。其次,与《示儿》比较,称“‘青山一发’四语,满腔悲愤喷涌而出,读来最为沉痛,与《示儿》诗同垂不朽”。第三,从诗风、诗体进行比较,称林景熙七古笔力健拔,意概沉挚,流丽中具有淋漓顿挫的韵致,乃得杜陵、放翁风格,比五古更能见出他的才力。最后将本篇与林景熙的其他杰构作总评说:“宋元际诗人多事近体,歌行罕见力作,故尤足贵。”

    总之,这是一本了解温州宋元诗家及其代表作的必读文献,也是研究温州诗路、诗史的必备工具书。本书编著始于2011年11月,至2021年8月定稿,历时正十年。其中几经曲折,包括作者两次患病,不得不中辍;书稿第六卷丢失,不得不重做。这是何等不易!要说“十年磨一剑”,这个“磨”字自然又多了“好事多磨”的一层意思。增杰教授是我大学时期的学兄,著作等身,此书出版之时,适值八十华诞之际,我特撰此文祝贺他人生、学术双辉煌!


    上一条:人文温州:熔考证、注解、评论于一炉——评陈增杰《宋元温州诗略》

    下一条:书讯 | 《宋元温州诗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