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温大学人

    沈洪保|读孙锵鸣的《黄婆行》

    作者:沈洪保  编辑:  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日期:2022-04-15  阅读:

    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69岁的孙锵鸣掌教上海龙门书院。龙门书院西边有一座黄婆祠,他曾多次经过,而且有些感想。在光绪十三年,丁亥(1887),71岁的孙锵鸣写了这首《黄婆行》诗。

    黄婆祠在上海龙门书院西,仅隔一墙,乾嘉以来为布商会集之所,岁时祈赛,选舞征歌,游观之盛甲于一郡。自番布盛行,远商不至,祠亦冷落,无有过而问者,为作此诗。

    松江之布天下闻,滑如凝脂皎如雪。

    裨夫贩妇辇金来,争入市门车脱辖。

    齐纨鲁缟交驰名,北走徐淮南闽越。

    泉刀流溢意气豪,黄婆祠里笙歌发。

    黄婆不知何时人,白发荆钗青布裙。

    来自何方莫可考,一廛托处申江滨。

    络车机床出手制,日以纺织教乡邻。

    清露落野杵勤,寒日入窗灯火亲。

    开场列隧百货达,闾阎殷赈风俗醇。

    传闻昔年香火盛,撞钟伐鼓秋复春。

    自从番布入中土,诡技淫巧日相聚。

    大邦缯纩无光辉,妖服斑斓满编户。

    但知耳目悦新奇,不辨质地就良监。

    女红失业半惰游,求免饥寒无处所。

    祀事不修过问稀,蓬蒿没阶苔生础。

    一物盛衰奚足论,太息人心不复古。

    我来祠下数经过,西风落叶鸣庭柯。

    瓣香且一揖,帷账缺落县丝窠。

    曩时浩穰不再见,黄婆黄婆奈汝何?

    这首诗不是很难懂,但有些字词也不大好懂,为了更多地了解孙锵鸣的生平与思想,我试着把这首诗解释一下。

    题目《黄婆行》。黄婆,又称黄母,即黄道婆(约1245—?),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并为她立祠纪念。她对元代以后棉纺织业的发展很有影响,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行,不是行走的行,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此诗是七言歌行。七言歌行体出自古乐府,首创于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而兴盛于唐代。是一种特殊体例,在诗题中常见有""""的字样。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此诗有个小序,序中先介绍“黄婆祠”在什么地方,并指出这“黄婆祠”是乾隆、嘉庆时期布商的会集之地。“岁时祈赛,选舞征歌,游观之盛甲于一郡。”这句说每年春秋两个时节,会定期举行感谢黄婆保佑的祭典,挑选美女,征召歌伎,举行盛大的歌舞演出,来游览观看的人很多很多,那热闹的情景在一郡中是居于首位的。清道光十年(1830),朝廷正式将其祠祭纳入祀典,规定由地方官每年春秋两季主持崇祀黄道婆的仪式。

    “自番布盛行,远商不至,祠亦冷落,无有过而问者,为作此诗。”这里“番”与“洋”的意思一样,即指是外国的,外国人的。像瑞安过去把肥皂叫做“番皂”,把欧美白人叫做“番人”。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相继开放,从国外进口的被人们称作番布或洋布。番布与土布不同,番布因是机器织的,平整美观,而且比较便宜,而土布是手工织的,比较粗糙不好看,价钱也贵。人们觉得番布价廉物美,就纷纷购买番布,而土布没有市场了。在番布的冲击下,原来这里生产的土布没有生意了,远方的商人也不来采购了,这个纪念黄婆的庙宇也冷落无人顾问了。所以孙锵鸣感慨这个商情与形势的变化就写下了这首七言歌行体的诗。

    诗的开头说:“松江之布天下闻,滑如凝脂皎如雪。”松江,即松江府,在今上海的西南部分。过去松江的纺织业很发达,松江的布天下有名,松江的布光滑得犹如的凝固油脂洁白的雪。“裨夫贩妇辇金来,争入市门车脱辖。”裨夫贩妇,指男女小贩。辇,有担、运的意思。车脱辖,是用“陈遵投辖”典。《汉书·陈遵传》中说陈遵好饮酒,常在宾客满堂时,关上门,把客人车上的键取下投入井中,使车不能行,客不得去。后遂用“陈遵投辖”来喻主人好客。此句是反其意用之。说男女小贩带着资金来,争先恐后进入松江的布业市场都留下来不愿走了。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齐纨鲁缟交驰名,北走徐淮南闽越。”齐纨鲁缟,古代齐国、鲁国出产白色的绢,后来泛指名贵的丝织品。这两句说松江纺织的布与那些名贵的丝织品一样有名气,远销到北边的徐州、淮河,南边的浙江、福建。“泉刀流溢意气豪,黄婆祠里笙歌发。”泉、刀,均是古代的钱币,代指钱币。说做布业生意的工商业者赚了很多钱,富得流油,意气风发。所以黄婆的庙宇里也经常传出吹笙唱歌的声音。

    “黄婆不知何时人,白发荆钗青布裙。

    来自何方莫可考,一廛托处申江滨。”在当时大概只有民间传说,也没有什么多少文字记载,现在能查到的也只有元代的两条原始资料,它们都是当时寓居上海的人士所留下的,即陶宗仪(1325-1407?)《南村辍耕录》及王逢(1319-1388)《黄道婆祠并序》的记载。《清》他们都只极为简略地记叙了黄道婆的生平,而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陶宗仪的记载仅是: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并未言及她究竟是哪里人,也没解释她为何要从海南来到上海;王逢则稍明确一些说:黄道婆,松之乌泥泾人,少沦落崖州。元贞间(1295-1297),始遇海舶以归。现在《辞海》中也写:“黄道婆(约1245-?)”具体的生卒的时间也是没有的。所以孙锵鸣他说不知道黄婆是什么时代的人。他只看到庙宇里的塑像是白的头发上插着荆枝的钗,下边穿着粗布的裙子。他也无法考证黄婆来自什么地方,只知道她落脚在春申江边的一个村子里。孙锵鸣这样说也是符合实际的客观的。一廛(chan),古时一夫所居之地。这里泛指一块土地,或一处居室。申江,春申江的简称,即今之黄浦江。

    “络车机床出手制,日以纺织教乡邻。

    清露落野杵勤,寒日入窗灯火亲。”这四句说黄道婆亲手制造出缫丝车、纺织机,天天把纺织技术传授给乡亲。夜里清露滴落田野,她不停地用棒槌在砧石上捣衣,寒冷天她不停地纺织,太阳照入窗里感到灯火那样温暖亲切。碪(zhen),同“砧”,捣衣的垫石。杵(chu, 槌棒。砧杵,亦指捣衣。

    “开场列隧百货达,闾阎殷赈风俗醇。”汉代班固《西都赋》中说:“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意思说,九个(很多)市场开放,货物衢道分摆,挤得路人不能回头,车子不能旋转。极力形容汉代首都长安的商业市场的繁荣热闹。孙锵鸣这几句形容松江市场,开放很多市场,摆列道路边上,各种货物都到达这里。闾阎,原指里巷,这里泛指民间。殷赈,词义为丰富。这句说松江的人都富有起来了,而且风俗非常醇厚。“传闻昔年香火盛,撞钟伐鼓秋复春。”民间传说过去黄婆祠的香火很盛,从春天到秋天,一年又一年奏乐击鼓热闹得很

    自从番布入中土,诡技淫巧日相聚。

    大邦缯纩无光辉,妖服斑斓满编户。”但是自从洋纱、洋布进入中国以后,那些怪异的技术,那些过分精巧的东西,日日相聚一起。中国生产的丝绸、棉布的市场被冲击得失去了光泽,普通人家也穿起妖艳杂色的衣装。编户,指编入户籍的普通人家。

    “但知耳目悦新奇,不辨质地就良监。

    女红失业半惰游,求免饥寒无处所。那些时候,人们耳朵眼睛只知道喜欢新奇的,他们不善于察看分辨质量的好坏。这样一来,纺织女工失业了,几乎有半数女工闲着游荡了,想避免饥寒,但找不到一个工作的地方。女红,《汉书》颜师古注:“红读曰功。”旧时指妇女从事的纺织、刺绣、缝纫等。

    “祀事不修过问稀,蓬蒿没阶苔生础。

    一物盛衰奚足论,太息人心不复古。”黄婆祠的祭祀也不进行了,更很少有人过问祭祀的事了,黄婆祠的石阶与柱础边也长满蒿草与苔藓了。世上一种事物的盛衰是正常的历史规律,哪里值得去分析判断,我只是叹息人们的思想道德已经失去了我们的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习惯和道德规范。

    “我来祠下数经过,西风落叶鸣庭柯。

    瓣香且一揖,帷账缺落县丝窠。

    曩时浩穰不再见,黄婆黄婆奈汝何?”我多次经过黄婆祠,看到庭院中的树木在西风中落叶飘零。我只能点燃一炷香而且一拜来表达我心中的虔诚,我看到黄婆塑像前帷幕破落,挂满蜘蛛网。县,通“悬”,字义为挂。丝窠(ke),蜘蛛网。从前祭祀那样热闹浩大的场面再也见不到了,黄婆啊黄婆啊,你怎么办啊?

    以上对这诗作了一番解读,内容基本搞清楚了。接下我想再议论几个问题。

    黄道婆的身世是一个迷。正史上没有记载,在其同时的元代仅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及王逢《黄道婆祠并序》中的这两条简略的记载。《清一统志》中说:“黄道婆祠在上海县西南乌泥泾上,道婆本镇人,初沦落崖州,元元贞间附海舶归,教人纺织之法,利被一乡”,这话与王逢的话差不多,没有更多个信息。现在许多故事,都是民间传说,或是某些搞文史的人凭想象编出来的。其实,她的名字,也没有搞清楚。“道婆”两字无疑是后人对她的尊称。人所共知的,黄道婆是从海南岛来到上海后传艺的。她传授的技艺,徐光启(松江府上海县人,明末科学家、政治家)也认为使得原本贫瘠的土地“不蚕而棉,不麻而布,利被天下”。而且在历史上,有关黄道婆的传说与纪念一直都在上海地区,而海南从来没有人说过黄道婆。现在有一股为地方争名人的风气,海南也大说黄道婆,并说她是海南人,而且还有说是黎族人。海南还创作了舞剧到处演出,叙述黄道婆在海南的动人故事。现今出现了黄道婆籍贯之争、民族之争那些搞文史的没有什么文字依据,全凭推理猜测,搞得沸沸扬扬,实在也是新时期的一种有趣的怪现象。

    二,宋元之际,棉花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松江地区是河口位置沉积,形成了沙质土壤,适宜种棉花。另外,松江地区初期技术比较落后,“初无踏车、锥弓之制,率用手剥去籽,线弦竹狐,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工甚艰。”直到元贞年间,黄道婆将在海南崖州生活三十余年所学到的纺织技术带回家乡,进行改革,制成了一整套的扦、弹、纺、织等工具,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纺纱效率。她还变革织造工艺,用错纱配色、综线契花的工艺技术,织制出有名的“乌泥泾被”,推动了松江一带棉纺织技术和棉纺织业的发展,乌泥泾自此声名远播。这个情况倒是历史事实。

    孙锵鸣是政治家,他关心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他思考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他有事功学派特有的政治敏感性,头脑清醒,为人正直,敢说敢做。他三十多岁在广西任职时就觉察到洪秀全上帝教活动并准备造反的迹象,他就向朝廷上《广西会匪猖獗请饬严办疏》。原来清朝实行闭关政策,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被迫开放东南沿海和长江,沿岸等地的通商口岸。国门打开以后,中国就成了英、法等发达国家的市场。近代松江地区棉纺织业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开埠通商后,廉价洋纱、洋布大量向中国倾销的结果。孙锵鸣看到民族工业的衰落而深感惶惑与悲哀。孙锵鸣写这首《黄婆行》就表露了他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从松江棉布业的鼎盛写到衰落,并提出令人思考的问题。也许诗人联想到中国,也从强盛走向衰落,这“黄婆祠”好像是中国的缩影。从这首诗看,他仿佛已经感受到时代的不幸,民族的苦难他的艺术的感知和独到的见解,给人有现实感,有时代感。这首诗没有艰深的字词,用典也不多,写的平实流畅,刻画形象,层次清晰,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读其诗可知其世。

    结尾“曩时浩穰不再见,黄婆黄婆奈汝何?”个重重的,简直又是一个时代的天问。

    来源:《瓯风》2022|第二十二集


    上一条:粲粲胡夫子,文章德行俱 ――记温籍作家胡兆铮

    下一条:沈洪保| 缅怀马骅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