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温大学人

    四十四年温州情——访温州解放后首位女副市长

    作者:  编辑:  来源:2005年9月28日《温州都市报》   日期:2008-06-12  阅读:

    1961年秋,一位25岁的宁波籍浙大化工系毕业生与她的同班男友一起来到温州,分配在市陶科所工作。从那时起到现在,他们结婚、生子、娶儿媳、抱孙女,在温州工作生活了44年。

    44年风雨人生路,他们有过青春韶华的花前月下,也有今天白发伉俪的静谧黄昏。当然他们的人生故事并非只此而已,在温州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在改革开放这个伟大的年代,这位名叫魏萼清的宁波籍姑娘的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变化:1984年,她成为温州市解放后第一位女性副市长,之后又出任温州大学校长。

    于是,这位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年轻知识分子,这个有着一副笑吟吟柔弱外表,从没想过从政的女工程师,便与这个改革开放的年代、与这个年代中的人物、事件碰撞生发出来许多故事。

    44年,她的人生有欢乐、有成功;44年,当然也有遗憾、有失误,记者日前对已离开公众视线 14年的原副市长魏萼清作了采访……

    当选市长的前前后后

    魏萼清分配到温州后与丈夫在市陶科所工作,他们很快成长为业务骨干。1978年我市文革后首次评定工程师,当时全市才十多名,她夫妻俩都评上了。魏萼清在陶科所干了17年之后,被调到西山面砖厂任副厂长。

    1983年她又回到陶科所,年初去日本考察生产线,此时她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4月12日她刚从日本回到上海哥哥家,便收到了一个加急电报,叫她马上回温参加市人代会。家里丈夫也打来电话,转达同样的声音,并特别交待,组织说了,此会不得请假。就在这次的市六届人代会上,她当选为副市长,这也许是温州历史上第一位女副市长。

    选举时的一个细节她记忆犹新,少体校游泳教练陈剑岳对她开玩笑说:你选举时会很吃亏的,姓名笔划这么多要排在最后,人家把前面的勾了就轮不到你了……

    魏萼清说当时对自己的当选背景浑然不知。后来想起那年3月市委召开的几次科技骨干座谈会可能就是对她的考察。像吕书缨、叶挺镐等知名科技骨干都参加了座谈会,会上让他们谈谈自己这个行业发展的思路、建议等,袁芳烈书记等领导都参加了会议。另外她说自己的当选还因为是科技界的、是女性、党外人士。

    分管教育的是是非非

    当副市长对她当然是个巨大挑战,那时她对政府组织机构不很了解,乡、镇、区等基层组织关系也不甚了然,好在大学时她就是浙大学生社团的骨干,很快就入门了。

    作为分管文教科卫的副市长,教育自然是她的重点。她那时碰到最大的难题是全社会对发展教育呼声很高,而教育经费奇缺。因文革时期的多生,上世纪60年代后的温州人口比杭、甬多了一百万,这给温州教育带来巨大压力,从幼儿园起就入园难,农村普教问题更多,儿童入学难、学校危房、庙校合一、复式班、班级人数爆满等等举不胜举。她说那时卢声亮市长手里也没几个钱,她就趁着省两会时向省政府领导要钱。1987年,一次她在北京出差,时任常务副市长的刘锡荣让她马上去杭州,原来省政府给了温州二百万元危房解困资金。当时的副省长李德葆要她签字立下军令状,承诺再不发生教室塌坍事件。

    在副市长岗位上,她还经受了改革开放的严峻考验。外表柔弱、笑吟吟的魏萼清其实是位性格坚毅的女子,遇事敢于坚持也敢于反对。当年温州中学招收集资生,《浙江教育报》连续两期出了两个专版批评此事,一时间浙江教育界满城风雨。有人甚至说在温州什么东西都能卖能买,只要有钱老婆也可买!巨大压力之下,魏萼清召集市政府文卫科的同志开会统一思想,她说,如果他们还有文章出来我们就坚决反击。后来据说是常务副省长沈祖伦出来说话,才使事件平息。

    1985年,我省准备在省两会时通过“九年制义务教育不收费”的条例,会前省人大一个调研组来温调查,带队的正是浙大老校长刘丹,魏萼清明确对老校长说不赞同此议。但省两会时还是将这个议案拿出来表决,魏萼清在举手表决时投了弃权票。

    这张惟一的弃权票成了会议的一大新闻热点。媒体记者纷纷前来采访,魏说:九年制义务教育不收费我赞成,但温州目前条件还不成熟。我是分管温州教育的,现在我们九年制义务教育收费都还很困难,若取消了怎么办教育?明知实现不了,我怎能投赞成票?回去后叫各县怎么贯彻落实?

    后来实践证明此事有些操之过急,冒进了,第二年我省对此作了调整。

    魏萼清并不是个保守胆小的人。1984年温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办温州大学,市委决定由她任筹建小组组长。当时省政府倡导各地先办高级专科学校,上报大学可能批不下来,她便以苏步青要来当名誉校长、浙南二千多万人口没一所大学等为由,终于说服上头批来了“温大筹”。

    就这样,拿着卢声亮市长给的第一笔47·5万元启动资金、一辆旧上海牌小车和蛟翔巷原市行政干校(现老干部活动中心)的6亩地——1984年12月25日,温州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工民建和文秘两个专业的82名学生全部参加,市四套班子领导也全都到会,市委书记袁芳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温大发展很快,第二年校庆时,温大在学院路有了180亩地的新校址,然而更大的困难也产生了。新校舍楼盖不起来便招不了新生开不了学,而手头没钱新校址又怎么奠基盖新校舍?当时老教育工作者金文斌出了个"三元券"的点子,发动全市人民人人捐款。此议得到市领导支持,但正准备推出时国务院下了个不得滥发彩票的文件,有人将“三元券”与此挂钩。

    怎么办?“三元券”都已花大笔钱印好了,发不发?魏萼清便向省委宣传部部长罗东请示,罗东给了个 “教育集资可另当别论”的口头表态。但有人说最好能有个书面的,怎么办?她只好向袁芳烈书记请示,正在开会的袁芳烈旗帜鲜明地表态说:发!既是罗东这么说了,我们就干!于是认购“三元券”在我市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为温大募集到了至关重要的一批资金。

    在此期间,职业教育在我国兴起,根据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温州实际,她要求各个局都根据自己特点办班,从而有效地促使了温州职业教育的起步和发展。

    1988年市政府换届后她离任到温大任专职校长,当时市委拟安排她兼个市政协副主席,她予以推辞(毕竟是知识分子)。但到了温大后,她马上意识到自己做了件“傻事”,有些人见她没了副市长的身份,即使是“公对公”的事,办起来也难多了,特别是在人事权、编制、学生分配等方面,凡事没
    那么顺了,与有关部门的矛盾、不愉快也多了。

    魏萼清外表柔弱,笑吟吟的,其实性子有点急,有时只想把事办成,不懂官场规则,不会委曲求全。她说自己为温大奔走,但有些事却得不到上下左右的理解,尽心努力但却事倍功半。这使她对是否再担任校长一职深感困惑,于是1991年55岁时便提出了退休。她的要求得到了刘锡荣书记的理解,就这样她又回归到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生活。

    普通百姓的零零碎碎

    魏萼清的丈夫杨锡龄从分配来温到退休一直在陶科所工作,并曾任所长多年。后来陶科所改制,1993年杨锡龄退休,在各地建筑陶瓷企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夫妻俩便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那些年里他们去过福建、江西、湖南、山东等许多省份,一次在金华一家乡镇企业,她被认出曾是温州的副市长!现场哗然,金华媒体记者得知马上前来采访欲大作报道,低调的魏萼清只好推说自己是陪丈夫出来玩的。

    他们的技术服务包括了产品设计、产品试制、员工培训、设备安装等所有环节。魏说,尽管他们完全可以借机推销生产设备,但他们没这样做,对方给合理的报酬也就满足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走过44年夫妻路的魏萼清与丈夫杨锡龄现在家颐养天年,老夫老妻俩每天早上到松台广场登山健
    身,晚上则在江滨路散步。现在每年她们都要到福州、宁波、上海、杭州等地“巡游”一趟,因为这些地方有亲戚朋友、同学故旧,有旧时生活的种种回忆。

    已是70高龄的魏萼清面色红润饱满,一点不显老态,精神状态更是相当健康。她的健身之道,一是心态好,平民心态,荣辱不惊。尽管当过市长,但言谈之中从无官场中人的潜意识。二是勤锻炼常劳动,她说自己从不叫钟点工,家里卫生自己打扫,过年时的“掸新”(大扫除)就安排一周时间,一个人慢慢地做。

    魏萼清出身于宁波平民家庭,当教师的父亲早年去世,母亲不识字,早年他们一兄五妹全家七口主要靠大哥的收入维持生计。魏萼清有两个儿子,一个在温州海关(国家公务员),另一个在温大后勤部门(职工)。两兄弟都娶了温州姑娘作妻子(一是医生、一是会计),都生了女儿。魏萼清说她对子女的要求是能自立就好,他们自己不需要子女负担,也没给子女太多资助,只是周六、周日时让孩子们过来,她烧一些好菜给大家吃。

    她现住在城西手肘头巷一幢楼房里,20年前入住时这里是很不错的,现在因一些住户出租,这楼房已成为“七十二家房客”,很不堪了。不过明年她就有新居了,要搬到下吕浦那边,儿子媳妇们也都住那个方向。

    人生总会留有遗憾的。魏萼清说,作为一名温大校长,她感到遗憾的是当年没能将温大升格为本科就退休了,如果要做,那时要容易些;而作为母亲和家长,她的遗憾是当年醉心工作,对孩子的学习指导、关心不够,加上那时升学率低,两个儿子现在虽然有了大专文凭,而当年却没能上正规大学。

    尽管如此,她还是很感坦然满足,特别是她对温州感觉很好,也很有感情,温州给了她施展才干奉献社会的机会,温州是她的第二故乡。

    44年,她早就能讲一口不错的温州话了,还会唱温州民歌《叮叮当》。

    (特约撰稿 沈绍真)
    (温州大学图书馆数字化加工)

    0

    上一条:侯百朋:一生只为高则诚

    下一条:马允伦:“小儿科”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