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温大学人

    戏曲大师 千古流风——追忆王季思先生

    作者:  编辑:  来源:温州大学校史馆   日期:2008-11-03  阅读:

    王起(1906—1996),字季思,以字行,温州瓯海上田村人,逝前为中山大学教授。王先生一生献给中国戏曲史研究,是继王国维、吴梅之后,将所谓”淫辞滥调”之戏曲推上学术殿堂的杰出学者。

    王先生曾寄读浙江十中(今温州中学),后转至瑞安县立中学(今瑞安中学)高中毕业。1925年20岁考入南京东南大学中文系,师从戏曲大师吴梅教授。吴梅教授为辛亥革命前后的文学团体南社成员,作诗、填词、唱戏、订谱,样样精通,为中国最后一位能用元人曲律写作杂剧的戏曲作家。吴梅教授非常赏识这位入室弟子,一次在王先生的作业卷子后批道:“自万里(国家图书馆版本学家)、宇霆(曾任陕西师大教授)、维钊(曾任浙美院教授、书法家)去后,复得斯才,我心喜甚!”王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从师学习的教训:“吴先生为了让我们懂点戏曲的音律,曾教我们唱昆曲。吴先生吹笛,我们按谱跟着唱。可是我一唱不行,就不愿再唱了。我后来搞戏曲,对宫调、音律都不甚了了。至今想起,还深以为憾。”此言虽是实话,亦可见王先生谦逊之品格。除了宫调、曲律外,王先生尽承吴梅教授之学,并在戏曲史研究诸方面,多有突破,所谓“青于蓝”也。

    1929年24岁,先生毕业于东南大学,先后在浙江、安徽、江苏几所中学任教。课余时间,作了许多读书札记,如金元戏曲特殊用语注释;考查了《西厢记》、《窦娥冤》、《白兔记》等故事的演变;收录了王实甫、关汉卿、高则诚等杂剧及南戏作家的生平资料。

    1937年32岁,先生正拟开始撰述时,上海八·一三抗战爆发,激战三个多月后,上海沦陷。先生当时正在松江女子中学任教,只好舍弃私人图书及资料、札记,带着一部《西厢记》匆匆南归温州。

    抗战期间,季思先生先后在温州师范学校和浙江大学龙泉分校任教,未久即出版了《西厢五剧注》。这是先生第一部学术著作,也是他的成名作。解放后多次再版、重印(改名为《〈西厢记〉校注》),成为研究《西厢》与元人杂剧必读的参考书。此后季思先生又先后发表了《〈西厢记〉叙说》、《关于〈西厢记〉作者的问题》、《关于〈西厢记〉作者的进一步探讨》、《从〈凤求凰〉到〈西厢记〉》等,考订了王实甫的生平,论述了《西厢记》故事的历史演变、《西厢记》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并在《西厢》作者异议的讨论中,维护了王实甫的著作权。明初贾仲明吊王实甫,作《凌波仙》云:“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王先生研究古典戏曲,首选《西厢记》,亦戏曲史研究的“夺魁”之举。中国古今戏曲,从来就没有像《西厢记》对世人影响之巨大,迄今所知,明代就有110种刊本;清代,虽乾隆十八年(1753年)、同治七年(1868年)两度“禁毁”,其刊本亦至70种之多。至十八世纪末至于今,已有日、法、英、意、俄十多种译本。而近百年来,京、昆外,全国地方戏剧种,几乎都改编、演出过《西厢记》,王先生的《〈西厢记〉校注》为导演和演员们提供了必不可缺的入戏感悟。难怪学界同仁戏谑说,先生“靠崔莺莺起家”,或言“靠崔莺莺吃饭”。然而,这个“家”实在是不大好“起”,这碗“饭”也实在不大好“吃”。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王先生的老师吴梅教授执教戏曲时,就曾为研究经学的教授们所不容。先生在浙大龙泉分校时,出版《西厢五剧注》,宣扬所谓“诲淫”文学,自然要遭到攻击,有人指责他“不配在大学里教书”。先生当时曾有七绝一首:“汉宋诸儒语太酸,六经日对古衣冠。一般饱暖思淫欲,又检《红楼》说部看。”以“淫欲”反说爱情,回答那些封建卫道者。中国是一个封建社会特别漫长的国家,封建专制也特别严酷,封建礼教之“男女授受不亲”,影响深远,青年男女无法获得真正的爱情,爱情文学也被恶谥为“淫秽”,像《西厢》、《红楼》这类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相恋的戏曲、小说,自不能登大雅之堂。戏曲、小说作家,二十四史都没有为他们立传。王先生不仅考订了王实甫的生平,并且为《西厢》作注,高度评价《西厢》的思想与艺术,可谓为《元史》补写了一篇《王实甫传》。如果没有超前的进步的思想,是谁也不敢靠崔莺莺吃这碗“饭”的,遑论因此“起家”!实际上是崔莺莺靠先生传扬得更久远,崔莺莺地下有知,应该十分感激王先生。

    除《〈西厢记〉校注》外,王先生还校注了清代传奇《桃花扇》,主编了《中国戏曲选》、《中国古代十大悲剧集》及《十大喜剧集》,结集出版了《玉轮轩曲论》、《玉轮轩古典文学论集》,参与主编了四卷本《中国文学史》等。文革前,曾与夏承焘先生一起被聘为《文学研究》(后改为《文学评论》)编委。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

    回忆二十二年前,先生来温师院讲学,讲题为《从〈凤求凰〉到〈西厢记〉》,全方位考察了中国古代的爱情文学,谈笑风生,思想深刻,见解独特,影响我决心将前此撰写的研究爱情诗的论文,以《古代诗人情感心态研究》为书名结集出版。讲座后,又就金(圣叹)批《西厢记》第五本有关问题求教于先生。先生以为《西厢》版本当取“暖江室”刊为佳。翌年,为中文系资料室赴苏州古籍书店购书时,即以高价贾归。1990年,与原师院党委书记(今诗词学会会长)张桂生同志赴海口、三亚参加山水文学研讨会,特取道广州,曾至先生康乐园玉轮轩拜访,时先生夫人逝世未久,先生至深圳儿女家暂住。当晚,与先生小女恳聊,知先生身体甚健,皆感欣慰。

    1996年先生逝世,享年九十有一。据悉先生遗愿:遗体火化,骨灰一半撒进珠江,一半携归故里,撒入瓯江。歌曰:“二江之水,天汉归同;斯人已逝,千古流风。”谨以此敬悼王季思先生逝世十周年。
    (作者 黄世中 《温州大学报》第278期 20070130)


    上一条:陈增杰:锲而不舍的求索者

    下一条:山居奇人----陈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