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是温州大学最早成立的院系之一,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为温州师范学院化学系。历经65年的发展,现有化学(师范)、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化学等4个本科专业;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
为反映化材学院的办学历史,彰显一代代化材人的精神风貌,值此校庆90周年、建院65周年之际,特组织采访了18位亲历学院重要历史阶段的领导、教师。在珍贵的回忆中,见证奋进的力量;在诚挚的寄语中,期待未来更辉煌!
叶明德:创新实验教学 亲历“三级飞跃”
化材学院院史访谈录⑬
人物简介

叶明德,男,汉族,1960年3月生,浙江乐清人,教授,硕士生导师。1981年7月毕业于温州师范专科学校(今温州大学),1988年7月硕士毕业于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后进入温州师范学院(今温州大学)工作。1998年至2015年任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浙江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曾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特等奖,浙江省高师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2项浙江省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历任温州市第七、八、九届政协委员,温州市第八、九届政协常委;温州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转眼,40余年已经过去。叶明德在这里开启化学求学之路,又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献给了母校——他用自己整个的教学生涯参与并见证了化学系“三级飞跃”的发展,从专升本到招收硕士研究生,再到培养博士研究生,一路走来,风光无限。
回到母校任教
1978年,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开始招收化学专业的学生,叶明德就是“文革”后第一届学生。经过三年的系统学习,1981年他顺利毕业,分配到乐清市的一所中学任教。由于对化学专业的热爱,毕业时他就下定决心要考取化学专业的研究生。经过四年的努力,1985年他考上杭州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1988年毕业后回到母校,再度开启和母校的缘分。
回忆当初刚到学校的时候,叶明德心情复杂,他说教学楼又少又老,整个学校就只有一栋比较像样的四层高教学楼,其他大多是二层楼房。当时学校的师资力量十分紧张,整个温师院只有几名硕士,化学系仅有20位任课老师。化学系每个年级学生也只有两个班,每个班40来人。除此之外,当时的实验仪器也十分有限。一是没钱购置太多,二是买了也没有多余的房间作为实验室。但叶明德说,当时学校的领导还是比较重视的,专门给他配了一台原子吸收光谱仪,然而当时学校没有单独的教室用做实验室,这台仪器放在箱子里一年多,直到搬到学院路校区时才用上。但即便条件艰苦,学生该做的教学实验还是尽最大的努力开展起来。
虽然刚刚毕业就从事化学师范班的教学工作,但叶明德并不觉得有多大的挑战。回忆起当时的教学工作,叶明德脸上隐隐透露着骄傲,他说自己当初读的就是师范,本身就是要当老师的,并且他还当了4年中学老师,对基本的教学工作是比较熟悉的。同时自己的专业能力也足以胜任,当初考研的时候,分析化学考了90多分,硕士期间攻读的又是仪器分析方向,所以来学校教《分析化学》这门课程还是比较轻松的。站在讲台上,他的授课显得游刃有余,获得了系科同行的认可。此后他还承担了《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的教学与研究。
20世纪80年代,学生们对于知识是一种十分渴望的态度,叶明德对于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也非常高。他认为学生应当对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认真消化,要学得很细,同时要有提问题的能力。如果一节课上完,没有学生提问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因为只有把所有的知识认真消化,这个知识点才是自己的。在他的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他的学生都很珍惜学习机会,课后经常跑去办公室找老师提问。同学们之间互相帮助,整个化学系的学习氛围十分浓厚。
无论是之前在中学的教学,还是在温师专的教学,叶明德和学生的关系都十分融洽,并且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有许多学生成为化学领域的专家教授、单位领导和中学名师,如担任三年班主任的88级化本同学中,王舜现为温州大学副校长,袁继新为浙江之江实验室副主任,王安国为瑞安中学校长,潘永飞为平阳中学校长,陈迪妹为学院中教法教授,黄秀娟为温州二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等等。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叶明德主要从事重金属离子的光谱痕量分析与配合物表征、天然药物的分离提纯与结构鉴定研究。他主持或参与了各类基金项目8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40多篇。

2012年10月,叶明德(左三)和学院荣获第五届浙江省大学生化学学科竞赛特等奖学生合影

2012年1月,叶明德在温州大学南校区3C实验楼前留影
负责实验室建设与教学工作
1983年温师专着手建设学院路新校区。1987年,在学校领导和全体老师的不懈努力下,温州师范学院正式成立,化学也成功升格为本科专业,1988年开始招收化学系本科生。
1989年,化学系从胜昔桥老校区迁至学院路新校区,有了自己的一栋教学楼。但由于化学系专业增多,对化学实验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实验室建设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要怎么摆放、通风柜怎么摆放、通风的管道又要如何通到顶楼,试验后用完的材料要如何处理,这都需要在前期设计时考虑好。谈及此,叶明德笑着回忆道:“那时候,全院老师都参与到化学楼的楼层设计之中,里面的布局都是在一轮又一轮地积极讨论后最终确定下来的。”
1998年,叶明德担任系副主任,重点负责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工作。他于2005年、2014年两次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普通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二个奖项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创新教学方法与改革教学体系。第一个省政府奖是“分析化学实验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在数年的分析化学实验指导中,叶明德发现分析化学实验非常重视原始数据,并对学生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有很高要求,教师在评定实验成绩时工作量非常大。于时,他和项光其老师一起开发了一套“分析化学实验数据修理软件”,该软件自1998年以来,一直是学院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好帮手,相关论文发表在2001年《计算机与应用化学》上。第二个省成果奖是叶明德长期担任学院副院长对学院实验教学体系的总结,提出“科研引领、校企融合,构建化学化工实验教学新体系”。正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学院获得“省级化学实验重点教学示范中心”。
叶明德还非常注重组织开展竞赛活动。2012年学院主办了第五届浙江省大学生化学学科竞赛,他作为实验教学的副院长,是这次省级化学竞赛的主要负责人。以前的竞赛为浙江省化学实验技能大赛,自那年开始改为化学学科竞赛,同时设立了特等奖。没想到的是,这个特等奖最后被自己学院的学生拿下,这也是浙江省化学竞赛里唯一的一个特等奖。“当然竞赛是很公平公正的,因为有一个评委回避条例,自己学校的评委不能评自己学校的学生。”叶明德边笑边说。他补充道,为什么我们能拿到这个特等奖呢?因为当时选拔参赛的四名学生是非常优秀的,如韩丹丹当年以面试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

叶明德荣获2014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个节点三级飞跃
升本成功并不是终点,化学系经过讨论,决定开始申请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资格。在多方共同努力下,2003年,有机化学成为温师院第一批成功获批的六个硕士学位点之一,并在2004年正式开始招收由自己学院老师全程培养的硕士研究生。
叶明德老师的专业——分析化学是在2008年才开始招收研究生,而他也是在这一年开始担任硕士生导师。他说,从1998年到2008年,短短十年时间学校发展得很快,学生人数已经翻了一番。同样的十年,从2008年到2018年,这十年的沉淀,让化材学院有了足够的底气去追求更高的目标。2018年,学校开始了申博工程,代代相传的申博梦正式拉开帷幕。经过无数教职工和领导的努力, 2021年10月,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终于正式获批,并在2022年招到首届7位博士生,实现了几代温大人的申博梦。
叶明德说:“我当副院长这么多年了,分管教学,就是希望我们学院能进入到一个新的平台,我的口号就是要用更高的眼光来看整个教育体系,让我们学院有更好的发展。”
30多年,叶明德见证了化学系的一路成长:从仅有一个化学师范专业,到现在增加了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能源化学等专业;从教学用房非常紧张,到现在仅茶山校区化材学院的建筑面积就远超当时整个学校的面积;从最初的专科招生资格,到现在拥有博士培养资格。
回忆整个化材学院的发展过程时,叶明德说从1978年到1988年专升本,从1988年到2004年升硕,从2004年到2022年升博,是十年磨一剑的积累,取得今天的成绩,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温州大学坐落于温州这个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以“温州模式”享誉海内外,但文化方面相对薄弱,更没有地缘优势。他感慨地说:“我们在这样的条件下办好一所学院和多个专业,这个任务是艰巨的,是需要时间积累的”。
在学院三级飞跃的发展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因素,叶明德对这个问题沉思了一下,说之前也仔细考虑过,有两点原因。首先是高校扩招的大背景,如果没有这个大背景的话,我们不可能有如此迅速的成长。还有一点就是抓住机遇,是领导的决策。我们现在拥有博士点,是学院和校领导的正确决策,给予了化学专业以重点扶持,我们学院的领导抓住了机遇,才能不断地做大做好。同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良好的传统。学院领导配合默契、分工明确,老师们团结一致、爱院如家,是化学人“实干、敬业、团结”的优良作风。这是化学系的传统,是一套制度,无论换了多少领导,大家还是会这样奋发上进。
对于未来化材学院的发展,叶明德由衷地祝福,他说:“虽然我已经退休了,但希望未来的化材学院能够站在更高的办学起点上,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2015年11月,叶明德(前排右二)参加78级化学同学会聚会

2022年11月,叶明德(左二)参加化材学院校友会成立大会留影
来源:温州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VdmE0gOLOA27DuC2vXKPJ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