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MORE>>
    工作动态

    叙事学研究:《认知符号学:美学和文学艺术研究新路径》简介

    作者:  编辑:  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日期:2023-06-21  阅读:

    作者简介:马大康,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教学和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多项。代表著作《诗性语言研究》《现代、后现代视域中的文学虚构研究》《文学行为论》分别获浙江省第十四届、第十八届、第二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专著简介:马大康《认知符号学:美学和文学艺术研究新路径》,浙江大学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专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FZWB019)研究成果。

    专著最重要的观念是把符号首先视为人与世界的关系模式,在人与世界、人与社会相互作用中来思考符号活动,并从多元的、不断生成的角度看待符号。这种符号观不仅着眼于认知发展,而且奠基于生存活动。人必须同世界建立特定的关系模式(建模),才能感知感受世界,把握世界,符号的表征作用则建立在关系模式基础上,因此,专著称这种符号学为新的“认知符号学”。

    专著分别阐述了各种类型符号活动不同的施行方式、性质及功能,它们关联世界的不同方式,并且认为“行为语言”、“言语行为”是人类最基本的符号系统,因此将这两者统称为“原生性符号”,其他各种符号则是“次生性符号”。

    专著最主要的发现是“行为语言”独特的施行方式、性质及功能。专著认为,行为“建模”是生物体关联世界的方式。生物体通过行为关联环境,不断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在此过程中,生物体展开了生命活动,积淀了无意识经验,形成了本能,塑造了自身,又把握了环境,通过行为将身体与环境相融合,环境则成为生物体的生物场、生命场。人类接受了生物体这一珍贵馈赠,并且按照人的视角将行为视为表征意义(无意识经验)的初始的符号活动,视为行为语言。行为语言作为人关联世界最原初的经验模式,将人与世界融合一体,建立“非对象性关系”来把握世界,体验、直觉、悟解就建基其上。这一发现,使专著接纳了中华文化思想精髓,不仅摆脱了西方符号学的二元论思想,而且摆脱了西方理论话语中的语言中心主义,开辟了一条新的阐释路线。

    专著阐述了“言语行为”的发生过程,并认为:语言、意识(意识对象)是同步生成的。正是语言以其相对独立性和区分功能,在人与世界之间建立了“对象性关系”,让澄明的世界呈现于人面前。唯此,观察、认识、推理、反思才有可能,人才终于成长为理性的存在。原生性符号,即言语行为与行为语言,共同构建了人与世界之间既相区分又相融合的复杂关系,人与世界之关系就处于“二元”与“一元”、“对象性关系”与“非对象性关系”的张力状态,处于相互转换的过渡性过程和边缘性空间。人既观察、认识着,又体验、悟解着,以此把握他的世界,并促成自身发展。其他符号都是由言语行为和行为语言协同构建的,因此都可以用这两者共同予以解释。言语行为、对象性关系、意识(意识对象)之间和行为语言、非对象性关系、无意识经验之间复杂的内在关联,赋予认知符号学以巨大的阐释潜力。

    符号性质的多样性和施行方式的复杂性、复合性,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学、诗学和阐释学的理论前提,专著以此为立足点,重新思考美学和文学艺术。以认知符号学为基础,专著试图澄清美学和文学艺术中诸多有争议的基本理论问题:审美发生的内在机制,文学艺术中自相矛盾、亦此亦彼的独特性质,创作过程那种神秘的创造力,意义解释中不可言说的困窘,不同模态艺术的独特性质及多模态符号整合,文学艺术与人的感官感觉复杂的相互塑造关系及演变规律,人物性格逻辑和文学可能世界的结构特征,数字媒介给人类经验和文学艺术所带来的变化,中西文化差异性的内在依据,以及难以索解的先验、共通感、审美尺度、文学性、同时性、移情、通感、神韵、氛围等等,就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解释。

    原生性符号系统,即行为语言与言语行为两者并非均衡的,双方形成的张力结构总是存在倾向性,这种张力关系决定着特定民族的心智结构、存在方式和文化创造,因此专著称它为“文化基因”。

    既然人与世界之关系经由各种符号建构,那么,审美和文学艺术活动,乃至所有文化实践,都必然建立在符号中介的基础上,因此,认知符号学就不再仅仅是一种研究角度和方法,而是解释、研究各种文化实践无法回避的理论前提,是各种人文理论背后的学理依据,各种理论都需要重新做出思考。

    目录:

    绪论:认知符号学新视野

    第一章语言论转向与西方理论话语的症结

    1. “理论”:语言论转向

    2. “后理论”:语言学新范式

    3. 语言论:症结与救治

    4. 走向认知符号学

    第二章符号建模与审美创造

    1. 西比奥克:拓展符号学领地

    2. “总体符号学”质疑

    3. 从行为建模到语言建模

    4. 行为、语言及符号

    5. 建模活动与世界的构造

    6. 符号建模与审美创造

    第三章符号、文学艺术及其解释

    1. 两种不同的解释路径:言语行为与行为语言

    2. 原生性符号和次生性符号

    3. 文学艺术符号及其解释:对不可言说的言说

    4. 氛围、神韵的符号学根源

    第四章多模态符号·具身性·审美活动

    1. 两种原生性符号系统的分裂与纠缠

    2. 审美活动:言语行为与行为语言的深度交融

    3. 不同模态艺术活动的特性

    4. 符号的多模态性及多模态符号间的整合

    第五章符号结构与感觉重构

    1. 符号·仪式·文学艺术

    2. 语言、符号的虚拟意指与审美隔离机制

    3. 语言、符号的自我指涉与感觉配置及重构

    第六章行为语言、规范性与可能世界叙事

    1. 叙事理论及其历史化

    2. 行为语言:叙述学历史化的逻辑起点

    3. 行为语言及其规范性

    4. 社会规约:打开叙述学新的历史视野

    5. 规范性与可能世界叙事

    第七章数字媒介:符号生产与经验转向

    1. 符号泛滥与意义、价值转移

    2. 媒介变革与经验转向

    3. 媒介融合与文学艺术生产

    第八章符号系统结构与文化基因

    1. 两种不同的符号建模与不同的关系模式

    2. 西方思想之符号系统结构特征

    3. 中国古代思想之符号系统结构特征

    4. 两条不同的审美回归之路:“迷狂”与“虚静”

    5. 符号系统结构与“文化基因”

    第九章中华审美文化传统的符号学阐释

    1. “言不尽意”

    2. “立象尽意”

    3. “得意忘象”与“象—大象”

    4. “意象”即“象—大象”

    5. “意境”的符号学解释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来源:叙事学研究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3s4v3wa9_g1teFVubFQtQ

    上一条:温州大学离退休教职工协会二分会与离退休第十三党支部联合开展参观考察活动

    下一条:温州老干部:银领先锋 | 温大离退休第三党支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党支部联合开展“师生共学党章 重温入党誓词”主题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