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温大学人

    南下温州的人生岁月——访离休干部、原温师专党委书记吴佩之

    作者:  编辑:  来源:温州都市报   日期:2011-08-25  阅读:

    人的一生都在走路,这路应是多重含义的,有地理的,生命的,也包括人生经历。这路,有的人走得很少很短,有的人会很长很久。

    离休老干部吴佩之就走了很长很久的路,他不但从安徽、山东走到温州,也从温州市委副秘书长,走到下放庆元县劳改的“右派”,20年后又走到原温师专党委书记任上;前年90岁,他还去了马来西亚、新加波,去年又参观上海世博会,还南下广州观摩亚运会闭幕式。

    虽没担任过温州要职,也没有显要政绩,但92岁人生路,他还是有很多值得追溯记述的经历……

    戎马倥偬 百味人生

    1979年8月,吴佩之被任命为原温师专党委书记,不过他在这个岗位时间很短,1983年底就离休了。他跨世纪的漫长人生历程,更多的应从原籍安徽说起。

    吴老是安徽明光市潘村镇人,出生富农家庭,幼年得以读私塾,后又到安徽省立第七职业工业学校读书。此时,中国之大已摆不下一张书桌。1937年底南京沦陷后,近在咫尺的明光炮声不断,国民党基层政权几近瘫痪。受党的进步影响,吴佩之参加学潮被学校开除,眼见盗匪蜂起、帮会横行,知识与青春热血结合,吴佩之便与中学同学一起在家乡组织自卫队,投笔从戎,维持地方治安,从事抗日活动。

    1939年底新四军五支队来到潘村镇一带,1940年2月,吴佩之在家乡参加了新四军(妻子刘波不久也参加革命),并到半塔集新四军五支队教导大队学习,学习期间参加了著名的半塔保卫战。从此在革命队伍中锻炼成长,先后分配担任仇集乡乡长、盱眙县总队队长(兼县长)的秘书等职。

    抗战胜利后,吴佩之曾在洪泽湖打游击,后随部队参加过莱芜战役、渡江战役等。又到山东渤海参加华东局土改工作学习……在内战的烽火硝烟中,他与妻子刘波一路从安徽走到山东。1949年初,党中央选调5万优秀干部组织南下工作队,吴佩之成为渤海大队所属2中队的小队长(相当于区长。当时小队负责一个区,中队负责一个县,大队负责一个地委,纵队负责一个省),刘波是相当于副职的小组长。

    吴佩之说,1949年4月20日,在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前一晚,他们就随解放军第25师在安徽芜湖一带渡过了长江。兵锋直指沪杭,到杭州后,他所在千余人的大队即被浙江省委分配到温州,随即去了那时隶属温州的丽水。先是丽水专署民政股长,后历任丽水县副县长、县长、县委书记。

    1954年9月吴佩之调任温州市委副秘书长,1957年任温州市地委农工部副部长。这时他经历了一生难忘的幸事,这年5月全国农业展览会在北京召开,林业部邀请鲁、浙、湘三省山区县委书记到北京参观林业展览馆,吴佩之作为温州地区农林口负责人前往与会。24日,包括毛、刘、朱、董、周等党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接见他们并合影。吴佩之幸运地站在第二排,坐在他斜前面的是毛主席,正前面则是刘少奇!回来后他贯彻会议精神,并到龙泉一带作了一个月的林业调查。

    然而年底,一场政治灾难突然降临!在全体机关干部大会上,专署一把手宣布他为“右派”并开除党籍,另一名“右派”是时任温州地区副专员的浙南老干部徐寿考,此事还登了《浙南大众报》。至于原因,他后来回忆,可能是对1956年“匈牙利事件”讲了几句自己的想法。

    1958年3月起他到庆元县下乡劳动改造,1961年到温州农科所任副所长,1979年8月,平反后任温州市师范专科学校党委书记,4年后离休(对于温师专的记忆,吴老说当时很大的精力是清除班子和教职工中的文革派性。他还逐一点名,说好几位当时的学生现在已成为温州市、县领导了)。

    从热血青年,到花甲老人,他的革命生涯至此告一段落。但他亲历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这无疑是人生的荣幸。当然他毕竟只是普通一兵,其间起起落落,荣辱相伴,酸甜苦辣,一言难尽……其间他与爱人刘波不离不弃恩爱相伴的婚姻,是为人们所称道,并令他甚感欣慰的。

    夫妻纪事:战争与和平的岁月

    1938年1月,吴佩之奉父母之命, 20岁不到就与大他一岁的邻县姑娘刘波结婚,此后经历烽火硝烟、政治高压、艰难生活,到1998年12月刘波去世,俩人携手走过了60年的漫长岁月,可说是旧式婚姻转变为革命爱情的典范。

    在吴佩之心目中,刘波不仅是他的终身伴侣,更是一名坚强战士。他在“六十载风雨同舟”中这样概括刘波一生:20来岁时,她被人们称为“楼上小姐”;北上山东、南下温州,及在丽水解放初期,她身穿军装,腰扎皮带,佩戴手枪,人称“赵一曼”;调温州任职市委农业手工业部部长、农村工作部长、市特产局局长……及最后的市纪委副书记后,她被人亲切地称为“刘同志”、“刘大姐”、“大姐”,一直到“老大姐”、“老太婆”……因为21年“右派”,他在温州还不如刘波更有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参加革命初期,刘波从事组织青年妇女宣传抗日、为部队筹粮等活动。在组织培养下,1945年任县妇救会主任时年方二十五六岁,那时她已是3个孩子的母亲,背着孩子奔走工作的情景使领导、战友赞叹不已,也令吴佩之至今难忘。

    他们是经历生死考验的夫妻。1946年国民党进攻淮南解放区,一天他俩与几位干部正准备登小船前往洪泽湖,一队敌人向湖中打炮、用机枪扫射,几个人只好上岸分散转移,刘波藏到村民中,从容面对盘查,终于脱险,与他团聚。一次通过敌占区,夜行百里,刘波掉队,后经骑马一路来寻的战友帮助才得以归队,当时吴佩之也背着孩子在行军转移。

    1947年春,吴佩之被领导挑选参加莱芜战役,要马上出发,来不及告别,吴佩之就随手在一张香烟纸上写了几句留言,大意是:军令紧急,不容面辞,望能见谅。此去前线,生死末卜,万一光荣,请为夫报仇,并望择贤再嫁,抚养子女……此后,他们每在分手互道珍重时,都会笑言此信(刘波将此信一直保存到文革,后在温州武斗时失落)。

    1954年前后,吴刘俩人还有过一段分任丽水县委正、副书记趣事。当时原县委书记调离,温州地委决定提拔时为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的刘波为县委书记,但因原书记坚持,结果是由吴佩之任书记,形成了“夫妻店”局面。吴佩之坐镇县委,主持全面工作,副书记的刘波主要是抓基层。那时丽水县委机关有50多人,每到春耕、夏种、秋收,刘波往往要抽机关干部下乡,于是俩人不免会因人手紧张产生矛盾,好在他们白天在机关,晚上在家里都在一起,事情也好协商解决。

    解放之初,丽水一带形势复杂,工作紧张,当时刘波有孕在身,一次曾晕倒在公务途中。为不影响工作,她与吴佩之商量生产后就做结扎手术。当时是“英雄妈妈”时代,他们为此专门打了报告,经丽水地委书记批准,再报浙江省委,才准予在指定医院做了手术,成为丽水最早实行计划生育的干部。

    他们的婚姻也经历过严峻考验,荒唐可笑的莫过于曾被动员离婚。1958年吴佩之成为“右派”后,有领导曾要求刘波(时任永嘉县委副书记)与丈夫划清界限,与他离婚!刘波明确表态:我相信佩之不会反党,有错误可以批评教育,但要我生活上与他划清界限做不到!不予理睬。第二年她被借故免去职务,降职安排到当时的永强区公所,不久又调来一干部,与她同一生产队,此君居然频频向她示好,刘波意识到这可能是某领导授意,便严肃地与这位干部谈了一次话,表明自己立场,劝其别存幻想!此后,这位同志对她更为肃然起敬了……

    “文革”中,他们自然也都遭受冲击。吴佩之说,他的情况稍好,当时在农科所,只是挂了牌子在门口“站岗”;而刘波因是特产局长,又是农办副主任等,批斗游街就是家常便饭了,但她乐观豁达。一次被揪斗回家,脱下因反复糊大字报变硬能竖在地上的列宁装,对母亲说:“妈,你看,我领了个小孩回来!”表现了她对“文革”的抗争与蔑视。同是南下干部的市人大原副主任张维森回忆,“文革”武斗时,他家宿舍在双方交火中间地带,他就到蛟翔巷吴、刘家中躲避,吴、刘俩人热情地接待他,提供食宿,晚上还给他热水洗脚。

    儿孙成才,安享晚年

    吴佩之虽也曾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文革”批斗等,但其一生总体上是很幸福的,主要标志有三:一是夫妻俩白头偕老;二是子女皆培养成才;三是他自己健康长寿。

    离休后,曾经夜行百里的夫妻终于可以放慢人生脚步了。陈玉鸿(上世纪80年代任市妇联主任)对他一家相当熟悉了解,曾写文章记述他们的晚年生活:清晨俩人双双出门晨练,一个打太极拳,一个散步;白天在家,一个练书法,一个学画画,堪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模范夫妻。

    刘波73岁时患脑溢血,一度失去自理能力,吴佩之就陪伴在其身边,倒水、擦洗、康复锻炼,成为全职护理,第二年刘波又因重病昏迷多日,经全力抢救护理,又得康复,活到80岁。

    他们有5个子女,有4个上了大学,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长女浙医大毕业后成为上校军医;二女是高级教师,还曾是蚌埠市政协委员;长子大学毕业后又取得硕士学位,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风电专家;小儿子吴东峰曾任广州军区战士报副社长,是著名的部队作家,大校衔师级干部。他采访了包括许世友、张爱萍等近200位将军,出版的《开国将军轶事》等对我军军史有重要贡献;三女因文革失学,黑龙江支边,回温后自强不息也成为机关干部。更令吴老快慰的是,现在8个孙辈孩子也都是大学以上学历,并在各自单位成骨干挑大梁,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长外孙女杜宁,现已成为芝加哥哥德堡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

    子女的成长是他们最感欣慰的,当然5个孩子抚养、教育、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是操尽心的。长女、二女一出生就送到祖母、外婆那里抚养,直到解放后才回到父母身边,那时夫妻俩工作忙,就把外婆请到丽水来。吴佩之成为“右派”后,下放庆元劳动3年没回家,当时正是几个孩子纷纷上学时期,经济因难,每到开学都要为学费犯愁,刘波就收集家里的废铜烂铁、旧书报,卖了凑学费……

    吴老的晚年浸润在儿孙们孝道的幸福之中,是丰富而充实的。90岁那年,外地子女专程来温,儿孙二三十人团聚一堂,敬献蛋糕、书画为他祝寿,之后又编辑一本汇集全家4代幸福生活的精美画册(此前,在刘波去世周年之际,子女为她编辑出版了《刘波纪念文集》)。吴老对自己一生作了两点总结:一是受五四运动影响,接受民主主义思想参加了革命;二是抗战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反法西斯战争战士。

    虽因21年的“右派”,他没担任过显赫职务,也没什么突出政绩,但他为自己生活在这个曾为之浴血奋斗的伟大时代而深感庆幸。他说:“人的一生会有很多坎,有的人能过去,有的人会过不去,我庆幸都迈过去了!”

    92岁高龄的吴老依然耳聪目明,他关心时事,对世界的变化发展抱有浓厚兴趣。吴老每天看报看电视,对日前“7·23”特大动车事故、利比亚局势等都十分关注,对科学发展、环境问题有自己的见解。90岁时他曾到马来西亚、新加波旅游;去年执意要参观上海世博会,在子女帮助下,去年10月24日终于实现了心愿,参观了中国馆、日本馆、尼泊尔馆。去年下半年,小儿子吴东峰让他亲临广州亚运会闭幕式现场。

    在温州的三女儿吴华现与他住在一起,照顾起居生活。每天,吴老一早就到楼下菜市场走一圈,了解市面,买点蔬菜带回家,这是几十年的老习惯了。他说,逛菜场也是我走路锻炼的方式。买菜,我还可以了解温州市民的生活状况……

    (沈绍真 /特约撰稿 《温州都市报》20110825/来源)

    0

    上一条:我校退休教师陈增杰出版文集

    下一条:先生, 姜嘉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