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温大学人

    张桂生:兴建飞云江大桥与万松路

    作者:老干部工作部  编辑:  来源:瑞安日报   日期:2014-10-17  阅读:



    30 多年前,“走遍天下路,最怕飞云渡”,如今,飞云江上架起了一条条大桥,两岸交通十分便利;30多年前,万松路还只是一片农田,如今却是瑞城最繁华热闹的街道。那么,这一切变化当初是怎么开始的呢?时任瑞安县委书记,如今已是83 岁高龄的张桂生仍记忆犹新。

    张桂生,1932 年生,温州市区人,1983 年12 月至1987 年5 月任瑞安县委书记。接受采访时,年过八旬的张老精神矍铄,声如洪钟。

    求得“三家”财建成飞云江大桥

    1984 年11 月13 日,成立飞云江大桥工程指挥部,1986 年3 月15日动工建桥,1988 年12 月竣工,1989 年1 月6 日通车,该桥全长1720.84 米。104 国道线瑞安段飞云江结束汽车摆渡的历史。

    这是《瑞安市志》中有关飞云江大桥的记载。

    “当时过江只能靠渡船,汽车也要依靠轮船运,常常从渡口排队到隆山那边去。”这让张桂生感慨良多,“瑞安人民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在飞云江上造一座桥。”

    可资金的限制让这个梦想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瑞安的老领导们一直在提,一直想干,可一直苦于资金不足,甚至当时由于战备需要要造桥,也因没有资金而搁置了。”张桂生说,当他到瑞安后提出要造桥却被大家笑是“想太多”。

    “这条桥不仅是瑞安人民的千年愿望,还是沟通闽浙两省的一个关键点。”于是,张桂生说服县领导班子将建设飞云江大桥写入了县第五届党代会报告当中。会后,张桂生更是在常委会议室里挂了一幅未来的飞云江大桥的示意图。

    建设飞云江大桥的预算是3000 万元这钱怎么来?张桂生决定去求“三家”财:中央、省里、温州各1000 万元。张桂生说,由于当年瓯江大桥已经通车,收过来的过桥费加上其他财政支持,温州硬生生凑了将近1000 万元的费用。紧接着,省里又给解决了1000 万元。如何取得中央财政的支持,这让张桂生犯了难。

    1984 年9 月25 日,瓯江大桥通车,中央交通部的领导前来参加通车典礼,张桂生趁机邀请其来瑞安考察下“ 飞云渡”。刚到瑞安,眼前的队伍排到隆山方向,而且有车辆已经排队等了7 个半小时,让这位领导相信了张桂生所说的“走遍天下路,最怕飞云渡”的困境。

    随后,当他来到常委会议室看到挂着的飞云江大桥示意图时,深受感动,当即表示要支持飞云江大桥建设。“他当时说,要是没有资金的话,战略经费也可以挪用一点。”很快,项目就上马了。

    从18米到36米的万松路

    “年内,城区第一条三板式混凝土道路—— 万松路竣工。”这是1986 年《瑞安市志》中有关万松路的记载,虽然没有记载具体的时间点,但万松路的竣工却掀开了瑞安城市道路建设的新篇章。

    如今,站立在万松路街头,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好一派繁忙景象。可很多人不知道,号称瑞安东大门第一路的万松路,最初规划定下来只有18 米宽。

    1984 年6 月,张桂生随当时的温州市委书记袁芳烈到广州、深圳等地考察参观,沿途所见尤其是城市建设让他深有感触。回来后,他马上召开县委常委会,说万松路老的规划18米宽不行,要搞成32米宽的。

    “当时谁也没说话,但我明白,他们心里都反对。”张桂生说,“当时很多人说18 米就很宽了,干吗还要浪费土地。”张桂生也没勉强大家。过了一段时间,他特意组织了两辆车,把一班人拉到深圳参观。回来后,大家不约而同地说万松路要建就建36 米宽的。

    1985 年,万松路动工兴建,1986 年竣工,实际宽度达38.5 米,是当时瑞安第一条三板式混凝土路面的干道。

    离休后,张桂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诗歌创作中,为祖国文艺事业发展贡献余热。张老说,现在他还坚持每天写七八百字的日记,至今业余创作诗词5000 余首。在采访中,他还为新中国65 周年即兴创作了一首诗。

    《国庆65周年喜赋》
    龙腾寰宇喜,
    狮奋虎狼惊。
    盛世当添劲,
    燃情献丹诚。

    (黄君君/文 《瑞安日报》20141013
    0

    上一条:首批“社区好人” 吴守德老师榜上有名

    下一条:林晓丹画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