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温大学人

    怀念恩师马允伦

    作者:  编辑:  来源:温州大学报   日期:2013-09-01  阅读:

      

    1983年,我在松台山下、九山湖畔的温州师范专科学校读中文科。那时候的我青涩、懵懂、好高骛远,喜欢做梦还不守规矩,因为睡懒觉,上课经常迟到还开小差,直到第二年下学期上《中国通史》课时,遇到了马允伦老师。
      
    一位身材修长的先生提着个黑色公文包推门而入,花白头发,穿着一身蓝色的中山装,纽扣扣到风纪扣,讲课时,带着一脸谦和的微笑,淡定从容。马老师上课很少看讲义,稍加板书,便娓娓道来,对历史事件了如指掌,对名人典故如数家珍,严谨而不失生动,形象而不失精确,《中国通史》课因此成为我们八三中文一班、二班同学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也许是我们师生前世有缘,马老师对我特别关心喜爱。静静地听,浅浅地笑,耐心回答我提出的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熟悉以后,马老师还邀请我到家里做客。马老师的家在放生池学校宿舍四楼,满屋书籍,素雅、整洁、干净。马老师还送给我《古代名将的故事》,并在扉页上工工整整写下“天道酬勤,与陈东升同学共勉”等字样。马老师说,也曾有人嘲笑过他,说历史普及读物是小儿科,大学老师写这些是大材小用。其实,写历史普及读物,把浩瀚枯燥的史料变成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也是有意义的。“干任何事情,不要太在意他人议论。只要自己看准了,坚持去做,总有收获的。”近三十年过去了,马老师当年题签送书时的亲切教诲,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
      
    在温师专的三年,我喜欢看书写作,向校报、《浙南日报》投稿,还模仿我的高中老师、诗歌理论家骆寒超研究艾青的做法,把当代著名军旅诗人李瑛作为研究对象,写了一篇论文《论李瑛诗歌近作的哲理性》,洋洋洒洒1万多字。马老师看后,大加赞赏,热心向我们中文科的管希雄、陈启旦等老师推荐。结果在当年中文科举行的科研学术交流会上,我作为唯一的学生代表,与其他6位老师一起,登上电教馆的讲台宣读论文提要,很是出了一把风头。此后不久,还参加了浙江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四次年会。
      
    在面临毕业分配时,我一门心思想当记者。马老师了解到我的想法后,沉凝片刻说,人各有志,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记者这职业也挺好,成为一名出色的记者也很不容易。
      
    就在那天下午,马老师用毛笔在便签写了一封介绍信,指着信封上的地址说:“你去找浙江日报温州记者站的张和平,他也是我们温州师专中文科毕业的,七八级班长,是你的师兄,军人家庭出身,正直善良,你要好好向他学习。”就这样,在1986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怀揣马允伦老师写的介绍信,在温州街头东问西找,终于在应道观巷部队干休所一间凌乱的小房间里,找到了当时还在浙江日报工作后来成为新华社名记者的张和平。在张和平等人的推荐介绍下,师专毕业的我在状元镇中学当了半年初中语文老师之后,被调到龙湾区委报道组担任新闻报道员,从此开始了我的新闻记者生涯。
      
    在长达二十五年的新闻工作历程中,我取得了不少成绩,也遇到过很多困难。虽然困惑过、犹豫过,但我始终铭记马老师的教诲,勤勉敬业,正直尽责。我发自内心地热爱着新闻工作,与其说记者是安身立命的职业,我更愿意把它当作是奉献追求的事业,当作是舍我其谁的毕生使命。
      
    我爱我的工作,我感谢我的恩师——马允伦先生。

    陈东升,1983年考入我校中文专业,现为《法制日报》记者。

    (温州大学报20130530/来源)

    0

    上一条:张桂生《萍茵诗话》首发式举行

    下一条:洗手,开衣柜,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