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温大学人

    老 树 开 花 红 满 山————纪念校友林晓丹先生

    作者:杨章尧  编辑:  来源:   日期:2017-02-20  阅读:

    林晓丹先生离世已经有三个多年头了,我早就想写点纪念他的文字。

    晓丹先生和我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同一年进温师工作的。他长我十多岁,教的课程不同,平时接触也不多。但时间长了,慢慢也互相了解了。那个年代自己解决住房比较困难,学校就为外地和本地缺房的教师提供大小不等的免租住房。六十年代我结婚的时候,借用一位老师的房间作婚房,晓丹先生的房间离我们的婚房很近,结婚当晚,他没有过来“吃喜糖”。第二天,他从门缝里塞进一个信封,里面装着一幅国画小品,上面画着两颗带有枝叶的鲜果,一颗是桃子,一颗是石榴。这幅国画我们一直把它当作珍贵的结婚贺礼保存了三十多年,直到本世纪初,我们住上了比较像样的楼房,才把它装裱起来,挂在臥室里。

    我退休以后,和晓丹先生的接触机会比较多些起来。有一年秋天,退休协会组织大家去武夷山旅游,晓丹先生和我都有参加。山路走多了,他有些吃不消了,他说要借我的肩膀靠一靠,我说没问题。于是他就搭着我的肩膀上山。领队的年轻朋友看见了,马上跑过来接替我。在退休协会举办的多次集体活动中,我们也常常有机会坐在一起。他告诉我,他身体没有大病,只是听力有些减退。我们交谈时,他拿出一支笔一张纸,我边说话,边把一些重点词句写在纸上,两人之间的交流同样畅通。

    晓丹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服老,他是老有所为的模范人物。他热爱山水,壮年时广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而对故乡的雁荡山更是情有独钟。退休后,他拖着病弱的身躯,一头扎进雁荡山,住农家小屋,吃饮淡饭粗茶,历时三年,往返于温州雁荡之间达五六十次之多,走遍雁荡的所有景点,画下一千多幅铅笔写生,三百多幅国画写生,并收集大量历史资料、历代名人题写的诗词碑文及民间传说,再经历几百个日日夜夜的精心构思,塗丹抹紫,终于完成一幅长六十一点六米、高四十八厘米的彩墨山水画巨卷。消息传开后,引起国内文化界的高度重视。中央电视台有关栏目作了报导,上海《文汇报》以《罕见的巨卷》为题发表评论文章,称赞其气势之雄伟,规模之宏大,为中国画史上所罕见。国内各大媒体也纷纷刊登评论和介绍文章,就连边远的新疆和海外报刊也有报道。温州到处山清水秀,许多景点都傍雁字为名,所以有南雁、西雁、中雁等别号。晓丹先生在创作雁荡山水巨卷的同时,也有多幅有关南雁、西雁、中雁的画作问世,得到文化界高度赞扬。晓丹先生创作的“四雁全家福”,是他留给故乡人民的一笔文化财富。

    记得我和晓丹先生在武夷山旅游时,他曾告诉我,他准备花三年时间,把过去的资料加以整理,以后就可以休息了。当时我没有体会到他说这话的坚强决心和此后工作的艰辛程度。多年以后,直到他的一百零八幅茶画结集出版了,我才有震惊的感觉。以耄耋之年,而能完成如此大容量的工作,多么不容易啊!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茶画的题材虽限于茶事,但牵涉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一百零八幅茶画中,涵盖人仕、器物、山水、花木,一本茶画集,也就是一部国画百科全书。不是高手,谁敢承担?国内外的文化界对晓丹先生的茶画早已好评如潮,这里就不多作介绍了。

    我的书桌上放着一份晓丹先生画作获奖的清单。他在艺术园地上勤奋耕耘,硕果累累。当我想起晓丹先生一生对艺术事业的刻苦追求和苦行僧般的生活,脑子里蹦出了一个西方画家的名字——凡高。喔,晓丹,凡高,温州的凡高,山水画的凡高,茶画的凡高,国画的凡高! 杨章尧 完稿于丁酉年元霄节前;

    0

    上一条:追怀温师院陶冶我:讲话结巴却充满讲课魅力 耕耘讲坛如细作田间

    下一条:20年工匠人的坚守——赖施虬剪纸艺术展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