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温大学人

    青丝银针绣出“东方一绝” 言传身教播撒艺术种子

    作者:  编辑:  来源:   日期:2015-11-12  阅读:


    发绣大师 魏敬先

    魏敬先,1937年2月出生,江苏省沛县人。中国发绣领军人物,现代人像绣的奠基人,水彩画家。曾任温州大学美术系教授,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他在发绣现代人物肖像理论方面,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曾为世界许多国家元首制作发绣肖像作为国礼赠送,被称为“发绣外交家”。

    “发绣本身是个细致活儿,涉及千针万线,创作时需要一丝不苟。做其他事情其实也一样,得下实功夫,专注做事,正直做人。”这是我国发绣领军人物魏敬先的为人处世原则,也是他教育孩子时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而正是这种堂堂正正的家风,造就了魏敬先、魏乐文两代发绣家的传承。

    潜心艺术创作数十载 一针一发绣出“东方一绝”

    最初见到魏老先生时,他身着一件再普通不过的白色上衣,一双老式布鞋,一身简朴。今年79岁高龄的魏敬先,虽然已满头白发,但依然是神清气爽,周身透着一份儒雅,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

    “我是江苏沛县人,但来温州已经50多年了。”魏敬先神态平和,向记者缓缓道出他的发绣故事。1963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南京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毕业后,魏敬先被分配到温州瓯绣厂工作,担任刺绣画稿设计,开始与刺绣结缘。但善于别出心裁的他,并不仅仅局限于当时标准模式化的刺绣。凭借深厚的绘画功力与过硬的素描基础,他另辟蹊径创造出了以人的天然发丝为原料,在平整布帛上施针度线、创造形象的发绣人像这一门新的艺术。

    从第一幅的戴安娜王妃,到戈尔巴乔夫、荷兰女王贝娅•克里格斯、马来西亚前首相马哈迪尔和夫人,尼泊尔国王和王后等,魏敬先在从艺后的几十年时间里,先后制作了古、今、中、外名人肖像百余幅,其中作为国礼赠送的就达10来幅之多。这些被当作国礼送出的绣像不仅受到高度评价,被誉为“东方一绝”、“不可多得的珍品”,他还因此而受邀出访了10多个国家,在国外办展10多场,并把展览办到了联合国总部。同时,他先后出版了《魏敬先水彩画选》、《中国发绣艺术》、《现代人像绣技法》等书,在发绣现代人物肖像理论方面,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

    现如今,年逾古稀的魏敬先,依然没有停止他的创作之路。“现在我每年还会再创作2—3张。”魏敬先说,退休六年来,他每天的生活都极为规律。早上五六点起床吃过早饭后,他就会去楼下公园散步运动,之后便开始作画或发绣。在他的艺术馆里,记者看到了魏敬先今年出炉的两大发绣新作《南怀瑾先生》和《中东战乱中的母亲》。

    专业来自百分百投入 艺术实践出做事真知

    多年来,魏敬先在发绣上锲而不舍的探索与钻研,不仅让他收获了累累硕果,也让他收获了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发绣是个细致活儿,涉及千针万线。”魏敬先说,要判断一幅发绣作品的优劣,除了看针工技术的熟练程度之外,更主要的其实还是取决于作者本身的艺术修养,而专注就是艺术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指出,发绣具有写实性,过去刺绣艺人所创作的以花鸟、山水、传统人物为题材的作品在这方面的要求并不高,但他所绣的现代人物肖像由于都有真人实貌为依据,所以马虎不得。“如果不像的话,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

    魏敬先举了他在1992年为邓小平同志制作发绣肖像的经历为例。“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老百姓对他再熟悉不过了。”为了达到形象的肖似,并刻画出邓小平沉稳坚毅的气质,魏敬先在针法设计上做了多方面的思考。比如在绣邓小平同志的面部时,他选择了较细的发丝,用稀针来表达。而在绣到额头、鼻翼、嘴角等五官细微之处时,还得百里挑一找出极细、极浅淡的发丝,用最短的针脚以“滚针”针法绣成。到处理额发交际之处时,为表现那稀疏而花白的头发,则用单丝以疏密不等的排针自由过渡。从头发到眼球,黑处绣到密得深不见地,处理额部和鼻尖的高光,则一针不绣,以黑衬白来显示出深浅层次的变化。

    在他缜密周全地设计下,这幅“邓小平”发绣肖像最后呈现出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当年11月间,魏敬先还收到了从中共十四大秘书处寄出的一封感谢信。“创作这些作品时,需要摈除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在魏敬先看来,专业正是来自百分百的投入,只有专心专注,才能把每件事儿真正干好。因此,不仅仅在艺术创作上,生活中的他做任何事也都保持了这样一种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大事精明小事随性 正直善良的品行深入孩子内心

    在魏敬先的影响下,他的儿子魏乐文也养成了良好的处事习惯与风格。自高中时在父亲的引领下首次接触发绣后,魏乐文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发绣人像事业。“父亲常教育我干任何事情都要下实功夫,久久为工方成功。”秉承父亲专注做事的原则,魏乐文在发绣人像领域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由其创作的名人肖像作品曾先后于欧、亚、美各地展出,并多次获奖。

    而除了处事智慧外,魏乐文说父亲正直善良的品格也一直是他学习的榜样。“父亲从小到大都没有打过我。”在魏乐文的印象里,魏敬先对他的教育并不算严厉,但有许多“规矩”让他印象深刻。比如吃饭的时候,不准大声说话,不准嘻嘻哈哈;左手一定要扶着碗,嘴巴得靠紧碗吃,不能把饭菜掉在地上或桌上。另外,在坐相上,父亲会要求他坐正坐直,不能跷起二郎腿。

    令魏乐文佩服的是,父亲立的这些规矩并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他一直也是这么做的。“现在快80岁的人了,他每天吃饭都还是会挺着坐在那里吃。”至今,魏乐文还清楚地记得父亲在他小时带他去泰山写生时说的一句话。站在泰山底下,魏敬先问了他这样一句话:“你知道泰山为什么这么高这么直吗?”当时还年幼的魏乐文摇摇头,魏敬先随即告诉他“这是因为它立得正,所以高,做人也一样,心正了也就高了。”父亲的这一句话,至此之后一直被他牢牢地记在心上,并成为他的做人原则。

    而他从父亲身上所学到的不仅仅如此。“父亲是个很简单朴素的人。”魏乐文说,在他的印象里,父亲虽然大事精明,但小事很随性,这一点从他平时的衣着打扮就可以看出。“他在吃东西、穿衣服等方面从来不讲究。像我穿旧了的衣服,他总会拿去再穿;手表只要准,十几块的电子表就行。”

    “虽然他在生活上特别节俭,但对他人很舍得花钱。”魏乐文告诉记者,当得知学校的贫困学生需要帮助时,他总是大方地掏出自己的钱捐给这些学生;当汶川发生地震灾害时,他会毫不吝啬地拿出自己的积蓄,捐给灾区人民。这样慷慨助人的事情,魏乐文说他的父亲做了很多很多。

    后代艺术天分显露 自办发绣公益艺术馆播撒艺术种子

    魏敬先用自己的言行,向魏乐文有效地传递了为人处世应具备的风范。在这样自由宽松的家庭氛围里长大的魏乐文,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现在,他也是用这样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女儿魏何的。

    “她从小到大一直让我们很省心。”谈起自己的女儿,魏乐文笑着告诉记者,乖巧的女儿在艺术上也很有天分。学习素描一个月,她画出来的东西就已经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评价。

    对于儿子的说法,魏敬先也表示了肯定,并向记者分享了一件孙女让他觉得骄傲的事儿。“她那时候还在上小学。”魏敬先回忆,有一次,他带着孙女一起去迪拜办展览。由于从小跟在旁边看自己作画,耳濡目染,年幼的孙女也学会了能够画一些简单的画,并且把自己所画的画挂到当时的一个住所里开了一场小型展览。虽然展现出来的作品还比较稚嫩,但得到了当时观看者的一致好评。

    既然孙女在艺术上也表现出了较高的天分,是否意味着她也会继承发绣事业呢?“不一定,顺其自然吧。”对于这个问题,魏敬先和魏乐文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同一个答案。

    而问及对子孙未来的期望时,魏敬先表示现在社会的诱惑太多,他希望儿子与孙女能够坚守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继续专注做事,正直做人。至于自己,他告诉记者在今年7月份,他花巨资在市区买下了一套房子,建成个人艺术馆,来集中展示自己的半生心血。只要市民有兴趣,就可以前去免费参观,他期待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把发绣艺术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商报记者 金灵乐)

    (温州商报20151027http://wzed.66wz.com/html/2015-10/27/content_1889259.htm/来源)

    0

    上一条:仰望古雅——张如元书画作品展在瑞安博物馆精彩揭幕

    下一条:温州89岁离休干部李方华 展出抗战邮票 警示勿忘国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