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耕耘园

    《翁卷集笺注》读后

    作者:  编辑:  来源:温州读书报   日期:2011-03-01  阅读:

    读了余力的《翁卷集笺注》后,感慨良多,而获益匪浅。在有关生平、史实、笺注、评价、版本诸多问题,能加以深入的考证论析,有些地方推翻成说,材料丰赡,旁搜远绍达到“竭泽而渔”的地步,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既有深度,又有突破;既提升了立论的层次,又达到了审美的高度,从而将翁卷以至四灵诗派的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以下仅谈一点读后的体会。

    先说笺注,能紧扣题意,详略得当,多所发掘,功力很深。如《旅泊》“闻笛生羁思,看松减宦情”之“闻笛”,一般可引《晋书•向秀传》或向秀《思归赋》,但注者引“汉代马援南征,门生爰寄生善吹笛,马援作《武溪深》曲,歌以和之,歌曰:‘滔滔武溪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能临,嗟哉武溪兮多毒淫﹗’”使之意味隽永,而与旅途羁思的境遇相合。又如《赠□□先生》“风吹纠笠自翾轻”的“纠笠”,先指明这“纠”是“糺”的异体字,接着考证《金史•百官志》:“诸糺,详稳一员……掌守戍边堡”,而“嘉定十五年/元太祖十七年冬,木华黎遣所部军进入宋利州路所属之凤州(今陕西凤县),内中有糺兵”,不仅在语源、语境上恰切精当,而且合注、考、评为一体,从而“表明他与金国边地部落的纠人有过接触”。笺注的另一特色是有关众多人物的文献资料的最新发掘,如陈谦、周端朝、滕宬、刘成道、张亦、蒋德瞻、丁焴等,每一笺注有如一篇小传,且紧扣诗意。如《赠滕处士》的滕宬,过去只知他是叶适的学生,读时也就信手翻过去了。这次通过笺注及有关史料,知他在“开禧之战”中以奇袭制胜,迫使金兵退却,立有战功。“识君戎马际,今又十年馀”,这“戎马”两字,确乎使人眼睛一亮,而一个“今”字,饱含着有志难酬、岁月空逝的悲愤之情。又如《赠张韩伯》《赠张亦》,笺注先引张端义《贵耳集》,次引丁焴《秋江烟草•跋》,再引戴复古《遇张韩伯说边事》,最后以赵师秀《敬谢章泉赵昌甫二十韵》的“遥闻曾入郛,谅为韩与丁”。丁,就是任利州西路安抚使的丁焴。利州与金交界,是四川的门户。笺注者坚持从作品实际出发,知人论世,纵横比较,丝丝入扣,明察秋毫。“春来若为况,游远不相闻”,“兴兵又罢兵,策士耻无名”。国事日非,规复又难,几多悲怆,几多惋叹!其中蕴含着多少激切不平的情怀。

    读其诗必须知其人。余力的笺注,紧紧抓住被注释者,丰富了读者的知识面,尤其深广地反映了那一特定时代的社会现实,以及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壮志报国而有志难酬。可说是覃思极虑,富有文釆;见解独到,耐人寻味;间有考证,足广见闻。总之,它给我留下的记忆,是那么鲜活,那么激荡心灵。

    其次,是关于“年谱”和“研究篇”。编写作家的年谱,那是十分艰巨的工作。余力在《翁卷年谱简编》中高扬了人的价值,体现了生存境界中的人文追求,使我们“真切地看到一个带剑的翁卷,义无反顾地站在反抗民族压迫的最前线”。而“研究篇”则是笺注的学术成果,作为一组学术论文,有独到之处,可谓精审。下面仅就翁卷到底几次走向抗金前线谈一点看法。

    翁卷迄未入仕,布衣终身,社会地位低下。其奔赴抗金前线的具体时间,仅见于光绪《乐清县志》卷八:“尝为边帅幕职”。这样短短一句话,而余力加以深入系统的发掘梳理,材料丰赡,功不可没。以下就一二问题进行商榷。

    一是,“嘉泰三年秋,辛弃疾在绍兴知府任上,曾举办一次雅集,招四方诗人来会,翁卷受邀参加,戴栩为之作《送翁灵舒赴越帅分韵得欲字》”。辛弃疾在绍兴曾建秋风亭,写有《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自抒怀抱,却无一字提及“四方诗人来会”事,可能曾招词人刘过来会,但刘“以事不及行”①。至于姜夔、张镃诸人和章,是“以长短句寄余……代书奉酬”。更为重要的是,从戴栩送行诗所写:“有类古趫将,敌勍乃所欲”,“奈何夺此翁,为我谢州督”,既有感时伤乱的悲慨,又有鼓励友人的忠愤激切,其中正透露了翁卷向往北伐抗金的爱国情怀,赠诗以壮行色。
    二是,翁卷于开禧元年(1205)赴江淮前线,再次投辛弃疾军幕。因辛弃疾在嘉泰四年(1204)正月在绍兴奉诏晋京,受宁宗召见,力主战。三月,知镇江府,积极备战,建万人军旅,急需参议人才,正如辛弃疾在《西江月》词中所写,“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一介书生,故国情深,翁卷义不容辞地第二次奔赴江淮抗金的前线。徐照、徐玑写有同题《送翁灵舒游边》,鼓励他仗孤剑、深秘谋、建奇勋。徐玑诗中还把他喻为依刘抗曹的诸葛亮,所谓“闲却卧龙身”。翁卷自己也写了《京口即事》《过太湖》等感时抚事的作品。

    综上所述,结合开禧北伐,在叶适幕府中,则为第三次。而第四次,是“应利州西路安抚使丁焴的邀请”,地点在与金交界的西北边陲。

    自绍兴、隆兴两次和议以后,南渡君臣满足于苟安妥协的局面,而翁卷却以布衣的身份,四次奔赴抗金前线,来往于绍兴、镇江、江淮及利州西路等战略要地,实施收复故土的决策,这是民族忧患意识的表露,也是保家卫国责任感的反映。这种强烈的爱国豪情,令人肃然起敬!
    最后,此书价值,必将与时俱增,得以传世。

    注①据岳珂《桯史》卷二:“嘉泰癸亥岁,改之(按刘过字)在中都,时辛稼轩弃疾帅越,闻其名,遣介招之。适以事不及行,作书归辂者。”

    (胡雪冈/文 《温州读书报》20090819)

    上一条:我心目中的苏渊雷先生

    下一条:墓地寻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