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耕耘园

    罗山梦真

    作者:  编辑:  来源:温州大学报   日期:2011-06-13  阅读:

      好多年前一个爽朗的秋天,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同学萧盈盈兴奋地告诉我:她在大罗山上发现几个古村落,寥落无人,是“空村”,“想来你一定很感兴趣。”在她的提议下,从大罗山北麓登上了山。一登上山,觉得既冷清又清爽。那儿的山路很荒僻,山坡上长满似乎从来没见过的野树。有些是茶树,并不象那些修剪整齐的茶园,枝叶参差,却有自然的野趣。从山涧喷出流泉,是野泉,澄碧得出奇。这条路似很少有人走,有的山崖间本来就没有路。我们攀着青藤,踏着乱石,虽然异常艰险,却添了寻常少有的探险的乐趣。心里觉得过于艰险了,又不知道这路一直通向哪里。踌躇之际,眼前豁然开朗,清爽的山风中现出幽静的村落,真仿佛世外桃源。村庄的房子保存着古建筑的古朴风味,寂寥无人。再经过一个荒村,偶尔房子里走出一二户村民,见我们到来,淳朴又热情。了解缘由,我说:这是“富庶的逃逸”,不是因为战争,也不是逃荒,而是山民们富了,在山下盖了房子,把往日的爱恨交织的世代积累的历史留在了山上。我留连着这清奇的境界,不觉起了遐想。盈盈似乎看出我的心思,说:“你想在这里隐居?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回不到古代了。”这里没有现代的科研条件,她说自己也想到海外读书深造。我一片天真热情鼓励:“去!为什么不去?除非这个寥落的大罗山有座大学。”———凝望山下那一片河流蜿蜒的平畴旷野,这在当时几乎似梦话。
      
    后来她果真到海外去了,回忆昔游,恍如梦。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当日的梦话竟然成了现实:大罗山麓真的崛起了一座大学城。
      
    现在想来,这梦的实现并非无原因,而有着悠远的文化因缘。
      
    代人任敬论温州的文化渊源:“尝考自东晋置郡以来为之守者,如王羲之之治尚慈惠,谢灵运之招士讲书,由是人知自爱向学,民风一变。沿及李唐,人才稍出。至于赵宋元丰淳熙之间,道学渊懿,文物之盛,庶几乎邹鲁之风矣。迨及有元,余韵尚存,推原其自,虽气运使然,亦承流宣化者。”(《洪武温州府图志序》)温州文化的发展壮大,正是“承流宣化”。
      
    但是,大罗山本来僻处永嘉郡城的僻远的东郊,成为文化的渊薮,是由于历史地理的奇妙的变迁。《山海经》说:“瓯居海中。”我们难以想象远古时代瓯江的水域多么浩荡,那时的大罗山是耸立于淼淼波涛之上的海上仙山。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诗:“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周览倦瀛嶿,况乃陵穷发。川后自安流,天吴静不发。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从诗中所见,到公元四世纪的谢灵运时代,大罗山麓犹是一片波光粼粼的泽国,世界沧桑,渐渐成为沼泽湿地。演化到宋元明时代,成了优美的田园绿野的水乡。明代人王瓒的《瓯滨郊墅》诗:“我是桃源旧主人,寻幽莫怪往来频。凡村原野湖边路,一抹烟霞洞口春。竹树初疏今渐密,岩崖本假亦成真。玩芳稍暇焚香坐,小小书斋结构新。”王瓒的瓯滨郊墅如果现在能重新发现,是很有意思的,据文献记载在吴田(今梧埏),古代的吴田就包括今天的茶山。王瓒不过替自己构筑了个小小书斋,还是独善其身。后来的张璁,就不是独善,而是兼济,怀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抱负。张璁自号罗山,对大罗山可谓痴爱,七次考进士不中,对功名已心灰意冷,决心以教学终身,费心经营,在山间构筑书院,在罗峰书院建成的时候,赋诗言志:
      
    卧龙潭下书院成,白鹿洞主惭齐名。松菊已变荒芜径,溪壑更添吾伊声。苍生有望山中相,白首愿观天下平。青衿登进乐相与,日听沧浪歌水清。
      
    这诗抒发罗峰书院建成时的无比愉快的心情,却被攻击张璁的人批评,说张璁哪里是心灰意冷,简直是狂妄,“苍生有望山中相”,这是什么口气?想不到这诗句竟成了现实的预言:张璁不久考中进士,授内阁大学士,成了首相,是明代历史上与改革家张居正同样的毁誉不已极有争议的人物。对批评者而言,更狂妄的还不仅是功名,而是教育学术的抱负,竟欲将罗峰书院与朱熹的白鹿洞书院齐名。以后来的事实平心静气而论,张璁的学术与教育事业的成就超不过朱熹,张璁自己在诗中用了个“惭”字。白鹿洞书院自唐宋以来直至清光绪廿九年(1899)才停歇,存在时间之长和影响之大远超过罗峰书院。这原因的探寻,如果局限于张璁的时代,恐怕主要是由于人事,张璁后来连自己也意想不到考中进士,这似是他个人功名的有幸,却是教育学术的不幸。试想,如果张璁一直没考中公务员从而被迫卷入世局的旋涡,那就可以专心致力于教育,这是学术文化之大幸,而他自己也可以安然于林泉了。
      
    其实,罗山的天然环境对于读书而言,真是妙极了,稍先于张璁的郑瑾这样吟咏大罗山:
      
    踏破松梧十里云,个中无地着红尘。寒潭撒下千秋雪,仙窟收来六合春。谢守风流归吾辈,远公潇洒属伊人。青天有路终须到,此地原来是去津。(《陪朱李二公游天柱》)“青天有路终须到”,古代罗峰书院留下的遗憾可以在当代弥补。我们身处前无古人的大时代,我们可以完成前无古人的大事业。
      
    有感于古今,为赋长句:
      
    白鹿城中不见鹿,闻道芳境在林壑。
       心向往之偕骏奔,大罗山上觅荒村。
       瀑泉泻玉涧水碧,青藤绕石手攀援。
       蔓草野翠纵野趣,繁枝苍树欎虬根。
       盘根错节疑无路,豁然开朗见桃源。
      飒爽恍临子真谷,淳朴似对古衣冠。
       白云悠然来何世?思入苍茫杳冥际。
       造物偏于此有情,天工别开此天地。
       我意卜居度庚辰,武陵深处悦葳蓁。
       孤标遁世偕谁隐?莞尔一笑笑盈盈。
       旧时月色劳遐想,桃花流水笑故人。
       箫台韵萦王子晋,蓬海远飏许飞琼。
       负笈远游走海外,除非此间新境界。
       当时只谓梦无因,不意梦境竟成真。
       学苑书楼降山麓,仿佛神功起建筑。
       千秋文化承夙缘,真气唤醒蛮草绿。
       东瓯远古居海中,鲲鹏搏浪击鸿蒙。
       南渡衣冠思王谢,园柳鸣禽沐天风。
       挂席快哉拾海月,扬帆采石摩苍穹。
       瓯水廻流溯洙泗,永嘉人文荟罗峰。
       卧龙潭下书院立,周南风雅嚮羲农。
       瑶溪更添闻韶乐,似觉匡庐翠扫空。
       奈何世变叹莫测,后起何人能继踪?
       风物依稀山河异,寥落空山泣青枫。
       忽如一夜春风至,万壑雪融化嫣红。
       杲日放舟循橘浦,轻霞入路现黉宫。
       青衿登进乐相与,凤鸟南飞止梧桐。
       青天有路终须到,力辟蜀道秦塞通。
       齐名岂惭朱元晦,博大心仰孙仲容。
       中西学术求同贯,寰海激流吾道东。
       身临泮泉骋远望,菁莪在陵怡葱茏。
       蒹葭苍苍隔秋水,嫋嫋蕙风现晓曈。
       娇如弄玉跨青凤,翩若渌波隐惊鸿。
       我欲因之度西竺,涉江兰泽采芙蓉。


    (张乘健/文 胡铸鑫/图 温州大学报20100223/来源)

    上一条:故乡时常入梦来

    下一条:故乡时常入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