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耕耘园

    南宋许及之出使金国——沿途纪行 感事抒怀

    作者:老干部工作部  编辑:  来源:温州日报   日期:2014-03-27  阅读:

    南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六月,温籍高官、后任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的许及之奉命贺金主生辰,出使北征,沿途纪行赋咏七言绝句百首,编为《北征纪行诗集》,见于今集者54首,感事抒怀,蕴含兴亡之慨、故国之情,也反映了他力图恢复的政治主张。写作上自出机轴,能在纪实中运以议论,用笔深婉,耐人寻味,可与范成大使金诸绝相媲美。但历来论诗者从未注意到他这些很有意义并具特色的作品,“养在深闺”,令人遗憾,兹文特为表出。

    《入泗州》
    越境张旃入泗州,隔帘翁媪拜含愁。
    可怜万折朝宗意,误尔尸臣死亦羞!

    泗州,治盱眙(今属江苏),绍兴十二年(1142)属金。州城当汴河入淮之口,为南北交通冲要,南宋与金,通使取道于此。张旃,张挂赤色曲柄之旗,为使者入境表识。可怜,可惜。诗说:使者的车子越境进入泗州,隔帘看见道旁老翁老妇们含着愁泪跪拜(失地人民是多么怀念宋朝),那场景真令人动容。江河千回百转,终归大海(喻诸侯朝宗天子);可现在却被颠倒过来(又多么令人伤心),这都是你们这些主政者的过错!在位而无所作为,不能恢复故疆,故斥曰“尸臣”。

    “隔帘翁媪拜含愁”,写的是实情实景。一方面如韩元吉《书朔行日记后》所言,“使者率畏风埃,避嫌疑,紧闭车内,一语不敢接”;另一方面,中原遗民思念故朝,望见宋使,如楼鈅《北行日录上》所记:“都人列观……戴白之老多叹息掩泣。”曹勋《出入塞》序:“闻南使过,骈肩引颈,气哽不得语,但泣数行下。”范成大《揽辔录》:“遗黎往往垂涕嗟愤,指使人云‘此中华佛国人也’。老妪跪拜者尤多。”这句纪实之笔,极寻常语,却蕴含如许内涵,表现了作者作为使臣,此际悲愤难抑、十分沉重的心情。

    《宿南京》
    虚说营屯五万兵,凄凉无复旧南京。
    中天王气终当复,千古封疆只宋城。

    南京,指宋州(今河南商丘),宋城为其属县。北宋升宋州为应天府,建为南京。中天,言天运正中。王气,象征帝王的祥瑞之气。大意说:当年的应天府(南京)极见军营之盛(营屯五万兵),而今冷落无复旧观。不过要记住,这宋城是宋王朝的发祥地,王气郁郁葱葱,宋室终当复兴。宋太祖赵匡胤后周末领宋州节度使,得国后名宋朝。南宋高宗亦于此即帝位。

    《赵故城》
    丛台意气俄消歇,故垒歌钟几劫尘。
    只有蔺卿生气在,坟前衰草镇如新。

    赵故城,指战国赵国都城,今河北邯郸。城内有赵武灵王所筑的丛台。蔺卿,蔺相如,赵国上卿。《元和郡县志•磁州邯郸县》:“蔺相如墓,在县西南二十三里。”镇,常。这首凭吊中原古迹,歌颂蔺相如护国御侮、不为强秦所屈的气概和精神。及之“使金不屈”,在北廷据理力争,正是引蔺相如以为楷模,故体会尤深。诗用对比手法,写出赵王丛台繁华消歇,而蔺墓枯草又新,赞其凛然生气千古犹在。这即是李白《江上吟》所咏“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的意蕴。

    《过陈桥见太行》
    驱车夜半出都城,策马陈桥已半程。
    回首白云南阙下,太行何事马前迎。

    陈桥,陈桥驿,在今开封东北陈桥镇,是汴京去往河北大名府的第一个驿站。赵匡胤在此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太行,太行山。访寻宋祖故地,回首故朝宫阙,瞻望故国山河,惓惓之情,无限低回。笔墨简练而又含蓄,意在言外。较之《望商山》“社稷未能还汉旧,岂容四老老其间”,《灵璧坝诗》“汴流可遏从渠遏,思汉人心遏得无”,《渡江》“江神似恨频将币,不许和戎出汉宫”诸作的直接表露,要蕴藉得多,更具感染力。

    《归途感河南父老语》
    河南民力已无堪,泣诉王人语再三。
    勤苦遗黎姑少忍,北人何止弃河南!

    河南,指沦陷的黄河以南地区。民力已无堪,指金人的压迫已无法承受。楼鈅《北行日录上》:“金人浚民膏血,以实巢穴。府库多在上京诸处,故河南之民贫甚。”见所写是实况。王人,春秋时天子使臣,指南宋使节。诗中倾诉沦陷区人民的苦难,反映他们盼念恢复的强烈愿望,表达极为深摯。后二句表面上看,似为一种无可奈何的宽劝之辞,说父老们姑且少忍,金国(北人)既然占领了河南,不至于丢下你们不管。实则是出于愤激的反语,指责南宋朝廷丧权割土,不图收复,真的是丢弃故地人民不管了,是极沉痛语。

    范成大出使金国,过故都《州桥》云:“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杨万里奉命赴边接金国来使,《初入淮河四绝句》之四云:“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表达了同样的悲愤感情,可与本篇合读。

    (陈增杰/文 温州日报20130327/来源)

    上一条:乡梦紫薇花

    下一条:《永嘉四灵诗集》的整理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