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耕耘园

    气体高亮 清音盈耳————南宋温籍高官许及之的诗

    作者:老干部工作部  编辑:  来源:   日期:2014-10-27  阅读:

    许及之(1141-1209),字深甫(亦作深父),号涉斋,永嘉(今鹿城区)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历官淮南东路转运判官兼提点刑狱、礼部尚书兼给事中、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需要指出的是,宋李心传《建炎杂记•甲集》言许及之“屈膝”谄事韩侂胄,“无所不至”;宋周密《齐东野语•诛韩本末》据事实驳正,指为“撰造丑诋”,“悉无其实”;而《宋史•许及之传》未加审察,采以入传,“诬之甚矣”(邓广铭《宋史许及之王自中传辨正》)。其谬种流传,玷污许公一生名节,不可不作澄清。

    及之久历清要,词章精敏,同游唱咏如杨万里、张孝祥、张栻、薛季宣、陈傅良、楼钥、辛弃疾、陈亮、叶适、张镃等皆一时名流;又与乡里潘柽、翁常之、潘才叔等结为诗社,酬和频密,足见文采之盛。《四库全书总目•涉斋集》称其诗“瓣香在王安石”,“虽下笔稍易,未能青出于蓝,而气体高亮,要自琅琅盈耳,较宋末江湖诗派刻画琐屑者,过之远矣。”孙衣言《涉斋集跋》亦誉云:“其所作七言古诗,用意妙远,几非后人所能骤然领略;其他古诗亦皆排奡峭厉,在南宋诗人中当为健者,不但超越江湖一派。”

    今存《涉斋集》18卷,全是诗作,《四库》提要和孙氏父子评价均高,惟历来宋诗选本都未见采录,是为憾事。明《东瓯诗续集》录赝作2首,清《宋诗纪事》录赝作1首,荒陋殊甚。予友张如元《东瓯诗存校补》选录34首,可窥一斑。

    及之七古如《田家秋日词》:“晚禾未割云样黄,荞麦花开雪能白。田家秋日胜春时,原隰髙低分景色。寒栗挂篱实累累,角田已收枯豆萁。芋魁切玉和作糜,香过邻墙滑流匙。牧童牧童罢吹笛,领牛下山急归吃。菜本未移麦未种,尔与耕牛闲未得。”朴实亲切,如叙家常。“雪能白”用的是温州方言,“能”义犹“样”。

    孙衣言论许诗,称扬其古体,而谓“七言律绝则平直少变化”,“篇幅浅狭,殊乏深意”(《瓯海轶闻》)。此论尚欠斟酌,其实未然。现存许集,七言律绝占了大半,为所擅长。予纂《宋元温州诗略》,于许诗通览一过,觉古体稍嫌冗芜,难作斟选;而七言近体疏畅劲拔,饶有意藴,多见佳什。如七律《元日登天长县城》云:“元日登临一腐儒,感今怀昔愧微躯。此城曾是千秋县,有水呼为万岁湖。南渡向来纡翠驾,北征何日会京都?祖功宗德无边际,可恨长淮限一隅!”

    天长县,与金接境,本古之千秋县,万岁湖在城西。这是一首感怀时事的咏作。许及之在政治上是力图恢复的主战派,元日登城北望,千里疆域被淮水分隔,慨叹南渡后局促东南一隅,北征何期?作者《入淮》云:“淮水限南北,舟行洛水滨。底须分尔界,何处不吾民?”寓意相同。其《中川席上送陈同甫》为江心寺宴送陈亮作,“中原赤子头今白,天下苍生力未纾。北阙有书流涕上,西山无地帯经锄”,称颂陈亮伏阙上书,力陈恢复中原大计的壮举,表达了爱国志士壮图不遂的感愤。

    写景抒情之作可举《骤雨忽至》:“未茨山宇趣储材,屐齿怜穿称意苔。础石润时云气动,茶烟凝处雨声来。蚕家次第三眠柳,江国凄凉五月梅。电脚未收雷殷殷,老农争不笑颜开。”础石(柱下石)润,用苏洵《辨奸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三眠,上下承连,意义双关,既就“蚕”言(第三次蜕皮),又是指一年三秀的柽柳。《三辅故事》:“汉武帝苑中有柳,状如人,号曰人柳,一日三起三眠。”五月梅,李白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笛曲有《梅花落》。颔联体物细腻,又含见微知著意;“三眠柳、五月梅”对工,有情趣。通篇挥写自如,可称“气体高亮”之咏。

    许及之于淳熙七年(1180)出知袁州分宜县(今属江西),为官三载,惠民减负,良有政绩。雍正《江西通志•名宦》称其“奏免县积负十七万缗。后陟官去,犹请减县月桩钱”,任职间有《入南乡检旱纪所见》作:“分宜南北两乡分,路入南乡过所闻。荞麦满山明积雪,晚禾匝野涨黄云。寸田必垦怜农父,五斗空餐愧令君。惜许早田成旱损,不成乐岁答民勤。”

    作为县令巡行下乡,察询旱情,看到荞麦满山,晚禾匝野,深感欣慰。关爱农父的勤劳,“寸田必垦”;而自惭素餐忝位,无补分毫,很真诚地写出一个体恤忧民、居职敬谨的正直官员的仁爱心怀,与唐诗人韦应物“邑有流亡愧俸钱”的名咏,同属“蔼然有道之言”。

    《夜渡分宜水南》也是任分宜县令时写的:“一水弯环抱县流,水南物色总清幽。案头故纸看成叶,眼底青山见即愁。夜唤扁舟乘月渡,静听鱼网沥波收。忽思孤屿中川畔,满意秋风落钓钩。”夜色深幽,眼前山水美景,引起对故乡名胜“孤屿中川”的怀恋。通首白描,笔调舒畅,读之清音琅琅盈耳。

    (陈增杰/文 温州日报20140306/来源)

    上一条:君生永嘉, 诗学江西?————曹豳的诗与诗论

    下一条:一字师,忘年交————我与赵瑞蕻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