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温大学人

    志若兰兮终不移——访张桂生老书记

    作者:  编辑:  来源:温州大学校史馆   日期:2008-10-15  阅读:

       满是馨香的幽兰,古朴雅致的家具,厅前一副对联“事无不可对人言,书有末曾经我读”。一色的古色古香,令人顿生怀古之情,也感受到主人——张桂生老书记的好古之意。
     
       张书记早年投身革命,曾任温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瑞安县委书记、温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在工作之余,长期从事古体诗词的创作,半数以上作品均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过,现任温州诗词学会会长。虽已年逾七旬,仍不辞辛劳地在诗坛上耕耘。近期,他又编撰完成了一部温州诗词集,定名为《温州之歌》。

       张老师一脸喜色地拿出新作,别出心裁的封面设计令人眼前一亮。高峻险山、傲雪红梅、一叶轻舟,这设计自有一番深意。“不畏人嗤冷眼斜,严寒敢发报春葩。梅花冲破漫天雪,先绽一枝壮永嘉”。尽管当年姓资姓社的争论极其激烈,可包产到户还是在永嘉率先实行了,而后温州逐渐走出了一条具有温州特色的致富之路。张老师的这首七言绝句揭示出封面所蕴涵的意义,亦昭示了新书的编撰意图。《温州之歌》用古体诗歌的形式,歌颂“敢为人先”的温州人,同时也展现出温州不仅是经济强市,亦是文化名城。

       谈及温州悠久的诗词创作历史,张老师颇为自豪。他谈到,温州是诗风浓郁的文化古城,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在永嘉任郡守时,就留下了大量诗作,在温州播下了诗词创作的种子。而后的永嘉四灵在南宋的诗坛上独树一帜。近当代,更涌现了几位诗词曲界的泰斗——夏承焘、王季思、苏步青、苏渊雷等。诗词创作在温州历经千年的积淀,积聚了深厚的底蕴。1987年全国诗词学会仅成立三天,温州便相继成立了诗词学会,紧接着温州诗词学会又承办了鹿鸣杯第三届全国诗词大赛,前两届的承办地分别为北京和广东,作为一个地级市承办如此大规模的诗词创作大赛,在当时还是史无前例的。2002年,市政府意欲在温州筹建一座中华诗词馆,将温州创建称为“中华诗词之城”,市政府的这一构想,立刻受到温州市诗词学会的响应,张老师开始着手收集资料,准备编辑一部温州诗集,为我市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寥献绵薄之力。

       经过努力,这部诗集于近期终于问世了。这部诗集是张老师从1万5千余首诗词中筛选而辑成的,共收录了389人的1004首作品。按题材分为8卷。卷一颂扬温州人敢拼、会拼、勇于突破的精神,卷二从不同的角度描绘温州的巨变,卷三仰贤怀英,卷四描绘故乡的灵山秀水,卷五诗脉绵长,卷六、卷七雅士唱酬,感兴余脉,卷八讽时警世之作。此外,这部诗集有鲜明的特点,389位作者中仅30人不是温州人,可谓是温州人写温州,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爱乡之情。然并非一味颂扬,对温州现在社会中存在的丑陋现象也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面对如此繁重的编撰工作,张老师却笑言并不感到如何劳累,也许是兴趣使然。“幼年时期,母亲就常教我背诵古典诗词,并讲解诗中含义。成年后,我即对诗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开始尝试创作,渐渐地沉迷其中,于是朋友便称我为‘诗痴’”。“诗痴”一称恰如其分地点出了张老师对诗词创作的热爱,若非对诗词创作有着赤子之心,又怎会在花甲之年仍沉浸在繁荣诗词的事业中而不觉辛劳呢。难怪会有人诙谐地称张老师为“诗仆”。

       采访中,张老师还多次强调希望古典诗词创作能进入大学课堂,尤其是人文学院的讲台。同时,他也希望这本《温州之歌》能让莘莘学子更多地了解故乡的人文历史,激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采访完毕时,窗外已是暮色四起,而室内的兰花却翠绿逼人,墙上那苍劲的“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志若兰兮终不移。”的诗句,深深地映人我脑际,正是这种矢志不移的精神,张老师始终笔耕不辍,抒写了丰富的人生。

    (作者:潘旦 《温州师范学院报》第237期,2003.5.30)

    上一条:笔墨耕耘廿几年,硕果累累——记书法篆刻家马亦钊老师

    下一条:甘于淡泊 无私奉献——记全国优秀教师、温大副教授陆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