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袁镇澜,温州市区人,1949年6月出生。现为温州武术协会主席,温州大学教授。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温州市第三轮拔尖人才。
久仰袁镇澜大名,只知道连他“徒孙辈”都是世界冠军了,猜他想必是一位风清扬似的仙风道骨的人物吧!未承想,眼前的他,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印堂发亮双目有神豹头猿臂虎背熊腰,眉宇间还透着些许儒雅之气,估摸着只有四十开外。而事实上,他已年届花甲。
武功高——
他是温州的“一条好汉”
袁镇澜自幼就对武术有着极大的兴趣。七八岁时,追随钱建军老师在华盖山上习武。每天天还没亮,在寂静的山间他已在苦练了。
除了武术,他还特爱听评书。书场就在他家所在的巷弄里。因家境贫寒,父亲早逝,家里有八个兄弟姐妹的他念到小学五年级就休学了。过早结束学业的他,12岁在温州车辆厂的门市部当了学徒。忙碌一天后,晚饭后相约武友去练武成了他雷打不动的项目。
慢慢地,他以少林拳闻名于“江湖”。他13岁已崭露头角,在人民广场、中山公园、工人文化宫等举行的武术表演中,他的出现总迎来满场的掌声。1963年,14岁的他参加第四届省运会,捧回了个第二名。他也因此进入了刚刚组建的省武术队,成为该队唯一的温州人,也是年龄最小的一个。
自古英雄出少年,正当前面是一条锦绣前程时,上天却跟他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被查出患有严重的肝炎,只好惜别省武术队。后来他参军了,部队又成了他一展雄风的新舞台。
复员后,他来到温州少体校任教练,这年是1973年。还是老作风,他每天凌晨五点半就已早早地来到训练场,等着孩子们一一来到,讲要领,手把手地指导。
“在当时,浙江省的武术比赛,杭州总是第一,我们温州总屈居第二。我很不甘心,在教学中,每天都在为教学动心思。”袁老师对孩子并不是一视同仁的,他也会给个别好苗子开小灶。当时他的训练队里有10多个水平比较高的孩子。”这个时期,袁镇澜认为,对运动员不能单根筋培养,要全面地培养学生,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唯有完整的人格基础,才能练好拳。
学识高——
小学生考上了研究生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袁镇澜在教学和武艺方面更趋成熟。1973年到1979年,从他手里送出去的黄凌海、张炳林、李晓秋、陈万杰、林少美等人,先后考入了北京体院、浙江大学等。而他呢,还只是小学学历,“该学点什么,不能老师还不如学生吧?”
当30岁的袁镇澜来到招生办打探时,却发现大学的门对他是关闭的:当时报考大学的最大年限是28岁。遗憾中,招办的工作人员指点给他另一线“生机”——去报考研究生。这似乎是一个天方夜谭:只是小学学历的他要考研究生!
但袁镇澜骨子里就有不服输的个性,他要啃啃这个硬骨头。他从上海体院老师那里借来体育大学本科的教科书。外语是全国统考的,咋办?日语看似好认点,就去新华书店买来了日语教材与字典。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武术教练在训练之余,手里总有一张长如被单的纸张,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书上摘抄下来的知识点。他身后还多了十多公斤重的录音机(30年前录音机很稀少),是学日语用的。1980年他第一次参加研究生考试,成绩出来令人振奋,录取分数线300分,他居然考了278分。“好,再加把劲!”但之后几年,总是几分之差屡败屡考。六个年头过去,直到他35周岁才通过了考试,进入武汉体院。好悬,再过一年他就没资格报考研究生了。
1985年9月,他拜在八旬高龄的国家武术名人温敬铭老师的门下当研究生。但命运又与他开了一个玩笑,几个月后温老师与世长辞。求师无门是习武人最大的悲哀。摆在他前面的选择题,要么休学要么转校,最后院方帮他物色了教研处处长江百龙当他的导师。江百龙当时还是讲师,按规矩讲师是不能带研究生的,可又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当江老师做了一套动作让他来学时,他不以为然,说:“我来读研究生,不是为了一招一式来的。我已当了那么久的教练了,光学动作也太肤浅了。”江老师被他的傲慢激怒了,当江老师让他填一个表时,表里有一项让研究生填写自己对老师有什么看法的内容时,你猜袁镇澜怎么写的?他在表格上写道:“我是冲着温敬铭教授来的,我考的是温敬铭教授的研究生,不是考你的,你能不能带我???”——后面还打了三个大大的问号。江百龙被震惊了,但他很快恢复了平静,跟他说:“如果你愿意当我的研究生,那你就试试看,如果你不愿意,随时可以走,我绝不勉强。”江百龙的坦诚,赢得了硬汉子袁镇澜的尊重。后来,他不仅在江老师身边读完研究生,两人之间还产生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感情,这当然是后话。
地位高——
人称温州武林“教父”
袁镇澜从武汉体院毕业后回到温州,他的身影依然活跃在他所热爱的武术上,并开始把自己对武术的理解渗透在他的教学中。
从研究生毕业后的20多年间,他以坚韧的意志与卓越的才华,奉献给温州武术界。1992年到1993年他到日本天理大学体育学部留学一年,专门研究中国与日本武术文化交流的课题,回来后对中国武术的教学、训练、竞赛以及太极拳健身活动做了新的指导。
1997年,从日本考察回来的他,在温州推出了“段位制”,他推出的“段位制”有别于之后的国家“段位制”(国家段位制是1998年推出),门槛不高,每年11月份举一次“段位考试大会”,民间武术爱好都可以报名参加。这样可免去很多武术爱好者的“晋级难”的困惑。为了使温州的武术爱好者感悟武术的魅力,市武协每年举办学习班,袁镇澜亲自讲理论课。整整四个小时,近200人的会场内鸦雀无声。
1998年,袁镇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荣誉奖章”获得者,进入温师院任体育系教授。
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数据显示:在他手里,曾经培养出世界武术锦标赛、亚运会、全运会冠军18人次。他培养的第一批运动员如今活跃在世界各地,比如李爱月,是较早在体坛上崭露头角的。他手里带出来的弟子有黄凌海、陈立人、卢秀栋、谢益中、尹进飞、尤邦孟、陈养胜、黄志度等人,他们支撑起温州竞技体育的一片江山!本地一位资深体育记者曾这样评价袁镇澜:“他可以称得上是温州武术界‘教父’级人物”。
(曹素素 文/摄 来源:《温州晚报》2009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