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地说,我并不是为斯声先生这本新著写序的适当人选。我和斯声先生并不熟悉,至今未曾谋面。我是通过朋友的介绍读了斯声编著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精讲》,在回信中谈了一点读后感,表达了我的钦佩和敬意,由此开始与作者有所联系的;随后还读到斯声先生寄赠的书画集,也留下美好印象。但这实在算不上有多少了解。而要为一本新书作序,特别是为作者倾注心血的诗词作品作序,是需要更多地了解作者本人而且最好是了解作者“全人”的。显然我不具备这个条件。再说,斯声先生是中国古典文学资深专家,诗词研究原属他的本行,造诣精深;而我多年来对中国古典诗词虽也喜欢,“心向往之”,但终究所知甚少,力所不逮,岂敢在行家面前说三道四?所以最初我的态度是坚辞。
但是我终究不能不写。一是斯声先生的一片挚诚令我感动,我懂得这挚诚的珍贵,我不能有拂这番美意。二是斯声先生是位长者,已八十几岁高龄,对这样一位老人的愿望任何人都应该尊重,应该尽力做点事情,我自然也不能推诿。在写还是不写反复斟酌、权衡的过程中,我忽然又产生一种联想:一位八十几岁的老人,一位学养丰厚的专家,把自己的一本凝聚多年心血的专集托给一位交往不深的作者写序,而且是那样执着,这里面所包含的应该不只是信任,更多的是激情,坦荡,率真和单纯!而这正是一个人出自本真的最可宝贵的诗情和童心的表现,体现了诗的本质和精神。这诗情和童心对一个人——特别是对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来说是极其珍贵的,可遇而不可求。正是这一点深深触动了我。于是我不再犹豫。
斯声是一位学者,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他以自己渊博的学识立足社会,教书育人,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赢得了尊重。而同时他又是一位勤奋的书画家和诗词作者,以书画和诗词直接表达对人生的关注和参与。他认为,“艺术”是实现个人“同世界结合”的“最有效的途径”,——在这里,他特别说明,他所说的“艺术”,并非“狭义之艺术,而是包括为人、求知,以及发现真理在内的广义之艺术”。这表明,他的艺术天地是极其广阔的,而其中所谓“狭义的艺术”,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艺术门类如诗词书画等,无疑又是其中的主要形式。他就以这样的艺术形式,直接切入生活,切入时代和社会,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实现自己“同世界的结合”。这也表明,他的全部艺术活动,包括他的诗词曲联创作,是高度自觉的,包含着他对人生价值的认知和追求,是他积极实现自己“同世界结合”的“有效途径”。
对斯声来说,艺术的意义似乎还不止于此。他还认为,“缺少艺术的人生,犹如枯柴一般乏味。”也就是说,有艺术伴随的人生,才是有味的人生,完美的人生。这又表明,艺术和艺术活动已深深渗入他的精神层面,成为生命活动的内在需求,须臾不可或缺的东西。正是基于这样的心态和精神追求,所以几十年来,他坚持不懈,孜孜以求,不仅在文学研究中殚精竭虑,而且时时浸润在诗情、诗境之中,时时都在构思诗行,雕琢诗句。因而他的诗词创作数量众多,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时代啸歌,江山揽胜,咏史记游,怀人志庆,以至人生百态,花鸟鱼虫,无所不有。随便翻翻我们面前的这本《云轩诗词曲联选粹》就可以看到,他的诗兴是多么饱满,情志是多么充盈。在这里,登山,有诗;临水,有诗;读书,有诗;交友,有诗,总之是大到国家大事,时代风云,小到乡风民俗,婚丧嫁娶,以至幼孙升学,老妻习字,如此等等,都有诗作。他的诗,视野开阔,内含丰富,语言质朴,既有学者的谨严、深邃,也有学者的单纯和情趣。比如写登山的诗有一首叫《险登百步云梯》,是首五律,写道:“人称‘百步抖’,攀蹑觉心寒。径自磐腰出,天从缝隙观;猿声来涧底,人语绕云端。地古乔松曲,髯翁吟兴宽。”中间两联,可谓佳句,尤其是“猿声来涧底,人语绕云端”两句更为奇崛。身临这样的奇境,不只当时作者会产生浓郁“吟兴”,今日读者读到这里也会生出无限神往。还有一首题为《访闽志感》,是《庚辰秋游八闽》系列诗中的一首,是“步郭沫若五律《访涌泉寺》原韵”而作的,写道:“秋日八闽访,榕城涌热泉。蒲葵通霄际,黄菊绣平川。马尾腾细浪,鼓峰长紫鹃。回瞻城郭美,大厦挺峨然。”细细吟咏,会觉得鼓山秋景如在眼前,“蒲葵通霄际,黄菊绣平川。马尾腾细浪,鼓峰长紫鹃”四句尤为色彩鲜明,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而且又是与前人唱和,又多了一番情趣和韵致。如此这般的诗词作品在斯声的这本《选粹》中,可谓不胜枚举。这里我还想举出一首歌咏“东瓯民俗”的七言古诗《文泰哭嫁歌》,写得十分有趣,诗中写道:“婚嫁古瓯兴哭唱,亲朋母女对哭多:洞宫号哭山回响,岛屿放声海翻波;亲母哭儿延家训,哭娘乖女续恋歌;亲朋哭哭为热闹,互诉嫂姑夸乃哥。”这样的场面在别的地方是很难看到的,斯声作为家乡人以他的诗笔蘸着浓浓的乡情写下来,夸张而灵动,声情并茂,活灵活现。于此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斯声通过诗词这条途径实现“同世界结合”的深度与广度,也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他的精神和志趣。的确,艺术——不仅仅是“狭义的艺术”,已深深融入他的生活和精神活动的各个方面。
斯声说过,他的《诗词曲联选粹》不仅所涉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而且时间跨度漫长,前后历经差不多半个世纪。这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作者全部亲身经历了,参与了,并尽其所能反映在他的诗词曲联中。因此,从这些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笔者艺术成长的过程和心路发展的脉络;同时,也可从词章中约略探知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发展的某些轨迹”。可以肯定地说,作者的期望不会落空。这本《云轩诗词曲联选粹》的每一位热心读者也必然会有自己的收获。而且,他们的收获也许还不限于这本《选粹》中所收录的诗词曲联本身,还可能由此引申开去,想到作者的心态、境界以及他那积极而平和的处世态度,并从中得到启示,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建构充实、完美的人生。如果真是那样,那他们所得到的收获就不可估量了。
相信认真的读者一定会有这样的结果。
(阎焕东/文 温州晚报20121216/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