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革命精神 汲取前行力量
——离退休党委第二、四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纪实

5月8日,温州大学离退休党委第二、四支部党员一行12人,前往瓯海区仙岩镇参观中共浙南一大会址,开展“红色基因永相传”主题党日活动。

老党员们从温州大学南校区出发,大约20多分钟车程,穿过一段隧道就到达目的地——渔潭村。远眺,一座高耸的纪念碑庄严而肃穆地矗立着!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老党员们首先瞻仰了象征中共浙南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群雕,雕塑基座上写有“浙南火种”四个熠熠发光的红色大字。“浙南火种”的书者,是解放前浙南游击队队员、现已95岁高龄的离休干部洪水平。洪老还是1949年温州和平解放的亲历者。接着,我们来到中共浙南一大会址——灵佑殿。1930年6月18日至22日,来自浙南地区各县的25名代表就在殿中一个隐秘的“地下室”里,召开了中共浙南第一次代表大会,翻开了浙南党史的光辉一页。
离开灵佑殿,我们来到纪念馆参观。时间被拉回到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中华大地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但是,在毛泽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思想的指导下,工农武装起义风起云涌。仅浙南地区,从1928年4月至1930年5月,就先后掀起20多次农民武装暴动。1930年5月,根据中央指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在永嘉县岩头镇成立,同年6月,中共浙南特委在瑞安县仙岩镇(今属瓯海区)渔潭村建立,标志着浙南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革命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在蒋介石5次大围剿的大背景下,1932年5月,红十三军伤亡惨重,团以上领导干部在战斗中全部壮烈牺牲。1931年11月,中共浙南特委领导机关遭破坏,特委领导人相继被杀害,年仅32岁的特委书记王国桢在温州松台山英勇就义,浙南地区的革命斗争转入低潮。红十三军和浙南特委的对敌斗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发扬。结束纪念馆的参观,全体党员同志感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大家面向党旗,重温了入党誓词。

夏日荷花十里香,红色基因传千秋!参观活动结束了,但我们的思考仍在继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要做到“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中国已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已经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学习党史不能为学习而学习,也不能为纪念而纪念。我们要赓续革命精神,在“力行”上下功夫,在“办实事、开新局”上作文章,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