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芳菲,春意未央,夏风初至,正是踏遍山河寻幽探胜的好时光,温州大学离退休协会一分会20位老师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知的好奇,踏上了滇东南这片神奇而多彩的土地,开启了八天融合自然之谜、民族之韵与历史之魅的游学之旅。
首站是抚仙湖,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之一。这颗镶嵌在彩云之南的璀璨明珠,以其深邃的蓝、清澈的水温柔地拥抱着每一位到访者。宽广的湖面波光粼粼,与远处青山相映成趣。老师们漫步于粉红的沙滩湖畔,心随碧波荡漾,沉醉于宁静与美好之中,仿佛此刻时间也放慢了脚步,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涤与释放。

人们说,是建水古城朝阳楼和十七孔桥共同编织了滇南的历史长卷。酷似北京天安门的朝阳楼让大家兴奋不已,它以六百余年的历史见证了多个朝代的更迭,曾多次抵御战火和地震,至今屹立不倒 ,成为滇南历史的象征。朝阳楼高三层,高约25米,南北长77米,为三重檐歇山顶结构,比天安门早建28年。其“雄镇东南”巨匾每字近2米,笔力刚劲,气势磅礴,为清代书法家所书。明代大钟高2米,钟声可传数里。在朝阳楼前广场边,一位银发老者如歌如泣的二胡声吸引了老师们,老者突然起身把二胡递给围上来的王小燕老师,王老师双手接过,拉出的音符虽笨拙却真诚。此刻大家忽然明白咱们民族的历史文化就是这样代代传承,过程艰辛,但永不磨灭。

建水临安米轨小火车把老师们带到了横跨两条河流交汇处的十七孔桥又称双龙桥。桥长近150米,宽3米至8米。桥上有三座飞檐式阁桥,楼中有楼,桥楼相映成趣。居中的楼阁,层檐重叠,甚是雄伟壮丽,桥面由青石板铺就,历经数百年打磨,光滑如镜,尽显岁月沧桑。
文山州的普者黑有中国独一,世界罕见的喀斯特地质公园。老师们登上了湖畔的青龙山,俯瞰湖面,万顷荷花和四周孤峰、村落,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宛如人间仙境一般。这里还是电视剧《三生三世》的取景地,湖面万顷荷花绿韵间轻描淡写着依稀红莲。20位老师划着四条柳叶小舟荡淌湖面,笑声水声浆声让人忘却了年龄,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涤与释放。

最后一天,大家回到美丽的春城昆明。云南民族村堪称一座“活态”的民族博物馆,浓缩了云南26个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是体验多元民族风情的理想之地。26个民族村寨按真实比例复原,直观展现了各民族的智慧。老师们饶有兴趣地一一走进傣族竹楼、彝族土掌房和白族“三坊一照壁”。村寨内陈列着各民族的生产工具、服饰、宗教法器等,还可以参与木雕、刺绣、银器制作等传统技艺体验。大家与少数民族姑娘小伙子一起手拉手,载歌载舞,那一刻,没有文化的隔阂,没有年龄的差距,只有那份炽热的激情。难忘啊!民族村,我们一定会再回来看你的。

当天下午,大家还攀登了昆明西山龙门,寻觅古韵今风。西山龙门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石窟群。近三百年,一代代工匠以铁锤为笔,在千仞绝壁上书写了一部关于信仰与坚持的史诗。最令人震撼的是“龙门”二字。石匠在悬崖峭壁最险峻处凿出仅容一人通过的石坊,坊顶石珠被磨挲得温润如玉,传说抚摸龙珠可带来好运。龙门的险峻,从爬上“别有洞天”石洞门那一刻便已注定。40余米长的迂回栈道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石阶被摩得光滑如镜,需手脚并用方能攀爬。扶着湿冷的石壁,听着下方深渊传来的风声,有人面色苍白,有人兴奋地拍照,这何尝不是一场现代版的“朝圣”。石坊高悬于绝壁之上,下方是万丈深渊,头顶是苍茫云海。老师们排着队,小心翼翼穿过石坊,伸手触摸龙珠。那一刻,恐惧与敬畏、渺小与伟大在心中交织,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契约。俯瞰脚下滇池如镜,虔诚的心灵如释重负。

回望八日滇东南游学,老师们手中捧回的是美丽灿烂的鲜花,吸吮的是知识与力量,心灵的洗礼与升华,将成为心中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