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温大学人

    默默编织艺术彩带的人——记舞蹈特级教师郑春华

    作者:  编辑:  来源:温州大学校史馆   日期:2008-11-25  阅读:

    郑春华从1969年起,在黑龙江建设兵团宣传队就开始从事舞蹈的表演和创编工作。回温后,一直从事舞蹈的教学和舞蹈的创编工作。

    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在舞蹈创作上,她都是硕果累累:1995年元旦,群舞《红旗颂》获得浙江省首届教育系统文艺汇演唯一的一等奖及温州市大中专会演特等奖;而后她编排的《欢乐的节日》、《雪原红花》、《春江柳绿》等弘扬民族文化的舞蹈节目均获得温州市大中专会演一等奖和特等奖。1997年,她编导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参加挪威“瓦尔德莱斯国际艺术节”演出,获得国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2001年,她应邀赴法国为华侨子女教授中国民间舞蹈。此外,郑老师还常常被邀请到温州市各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创编舞蹈。浙江教育学院、杭州师范学院、宁波大学等都曾聘请过郑老师为学生做舞蹈创编的专题讲座。

    启发式教学是郑老师舞蹈教学的“灵魂”。她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舞蹈教学的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感悟到作品的真正意蕴。所以,郑老师逐步尝试着让学生自己编动作造型。针对课时少,时间短,学生舞蹈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郑老师摒弃了传统舞蹈教学中单纯的“老师做动作,学生学动作”的方法,摸索出了 “听”、“看”、“思”、“练”——混合型记忆法。“听”教师讲解动作的要领、规范;“看”教师的示范动作;“思”舞蹈动作的准确性;“练”完善的舞蹈动作。“混合型记忆法”,是“动”“静”相生,科学地把握舞蹈教学的特殊规律,这套独创的教学方法启发了学生的心智,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消除了学生对舞蹈的神秘感。她的学生中,有考上舞蹈(本科)专业的;有考上专业歌舞团的;有的担任各县、市群众文化工作的;而更多的是在幼教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自己的舞蹈才华,他们编排的幼儿舞蹈屡屡获奖。

    郑老师不仅仅教给学生现成的舞蹈技能,且非常注重教给学生离校后怎样进行舞蹈学习和教学,尤其是在引导学生创编方面,郑老师更是用心良苦。在郑老师看来,要教会学生一个舞蹈很容易,但要学生学会自己编舞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针对学生对自己舞蹈创编没有信心,郑老师首先让学生加强创作理论学习,使她们初步懂得创编的规律与特点;然后结合实例向学生展示优秀的儿童舞蹈,同时教给学生创编的技巧,并注重紧扣时代的主题,抓住艺术瞬间的针对震撼力。郑老师从来不轻视舞蹈天赋差的学生,而是在这些学生身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努力发现她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鼓励与激发。同时,郑老师要求学生,三年级的毕业考试,必须是自己创编的,否则没有毕业成绩。在压力和动力面前,学生创编了各类幼儿舞蹈节目。经过多年的舞蹈教学,郑老师真正实现了“编织一条从课堂到教坛的艺术彩带”的目标。每年的教学调查显示:学生对郑老师的舞蹈教学的满意率为100%;每年的第二课堂,要求参加舞蹈培训的学生为95%以上。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作为浙江省唯一的舞蹈特级教师,郑春华老师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成绩也是斐然的,仅近五年她分别获得:市级劳动模范、市级和省级优秀教师、省级特级教师、省级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编排的舞蹈节目均获得很高奖项,并有多篇教学论文发表;还为温州市的大型活动设计、编排各类节目。尽管她在全省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她从来没有在荣誉面前自满和骄傲过,她满腹 “舞”论,两袖清风,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在舞蹈教学事业上仍然默默耕耘着。

    (作者:杨秀华 蔡丽娜《温州师范学院报》第218期20020630)

    0

    上一条:马亦钊:书画传家300年

    下一条:马亦钊:书画传家3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