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温大学人

    生于国难当头,与祖国一起成长————访我校离休干部、原温州大学党委书记陈齐才

    作者:  编辑:  来源:   日期:2015-10-16  阅读:




      他生于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九• 一八”侵华战争时期;于1937年日本法西斯挑起的“七• 七”沟桥事变中开启学习生涯;1947年参加浙南游击队纵队括苍支队油印组工作……他是陈齐才,出生在一个手工业小作坊家庭,后因“七•七”抗日战争爆发,作坊停业,家庭经济困难。突如其来的贫困,却孕育了他顽强的斗志和对国家深厚的情谊。      
      
    第一眼见到陈齐才,八十多岁的他脸上已写满历史的沧桑,岁月染白黑发。但他高高的个子,爽朗的性格,不禁让人联想到他在革命年代伟岸高大的形象。
      
    革命种子萌芽
      
    1937年,陈齐才6周岁之时,抗日战争爆发了!“当时最令人激动的是思想进步的老师和地下党组织师生开展宣传抗日救亡思想等的一些活动。”一段段尘封的记忆电影似的一幕幕在陈齐才的脑海里播放。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逐步积累、加深,引导他们怎么去爱国,怎么去做人。他说,如今想起这些儿时的事,依旧是热血沸腾。
      
    1944年,玉环县坎门沦陷,学校搬到济礼堂,国民党贪官腐败,借口抗日处在非常时期,国家困难,将学生每人每月30斤的“公米”(即助学金)取消,陈齐才只好休学,经各方交涉,县政府当局改发每月8斤“公米”。陈母四处借钱才得以继续学业。然而在学习期间食物只是八斤糙米和一些杂粮,基本处于“命悬一线”的状态。晚上夜自修买不起灯油,只好和关系比较好的同学商量在他桌边“借光”。
      
    1946年下半年至1947年上半年,陈齐才所在的简易师范学校发动了两次以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和反贪官污吏为中心内容的“罢课斗争”,陈齐才和同桌则负责张贴标语工作。当他们俩经过国民兵团岗亭时,见流动哨兵向房屋里面游动进去了,趁此空隙将“打到贪官污吏”的标语贴到岗亭上,然后迅速离去。标语从县城东门贴到西门,返回经过国民兵团门口时,见岗亭上仍贴着这条标语,他俩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历史记忆犹新
      
    陈齐才于16周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参加浙南游击纵队括苍支队。当时他的主要任务是担任地下交通站交通员,传递党内文件、信件、油印的报刊等,并秘密了解国民党自卫队、特务的活动情况,向党组织汇报。
      
    首次战斗陈齐才至今难忘。
      
    1948年国民党在温州召开“清剿”会议,妄图消灭括苍支队,形势十分严峻。同年12月中旬,括苍支队宣传部和第三中队约130多人在宣传队长的率领下,回到雁荡山区的肚脐山驻扎。国民党跟踪围剿,村子被包围,同志们只能向村后撤退,不料遇到悬崖峭壁,经艰辛探寻,才找到悬崖中间的一条隙缝,此时恰巧山间起雾,同志们大呼“天助我也!”在攀爬途中,突然,走在后面的一位同志向陈齐才喊道:“兄弟,危险啊!快躲开!”瞬间,子弹穿过这位同志的头顶上方,在陈齐才脚下开了“花”,碎石、尘土飞扬,陈齐才纵身一跃,靠在巨石后面暂避,枪声停了又继续往上爬。天色渐渐暗下来,寒气带着毛毛细雨迎面袭来。因战斗劳累,大多同志饥肠辘辘,忽见远处有人影移动,原来是上灵岩村的地下党员和革命群众前来接应的,并送来番菇丝饭加腌沙蟹。“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陈齐才激动地说。
      
    爱国之心不老
      
    “在谷超豪校长的努力下,联合9位温籍的中科院士共10人联合向温州市委、市政府建议将温州师范学院和原温州大学合并,建成综合性的多学科的本科大学,到2006年2月,新的温州大学正式成立。这历史性的转折,也了却了几个离休干部的夙愿。”当陈齐才说到这一段岁月时,眼眶湿润了。从1985年上任原温州大学正校级调研员到1986年退而复出担任原温州大学党委书记以来,陈齐才与温州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而今,陈齐才已经两鬓斑白,听力也逐年衰弱,只能靠助听器勉强维持,但每当说起国家大事,他都兴奋不已,定时看报、看新闻是他每天头等大事。升平街巷,华灯初上,在和平年代再去回首那些战火硝烟,隔着历史的藩篱,尽显厚重与沧桑、大气与凛然。
      
    岁月可以磨平生活的棱角,染白老兵的头发,但是磨平不了那些内心深处的记忆。他们年轻时浴血奋战,九死一生,尝尽世间的沧桑,他们的革命回忆不是“革命神剧”,是鲜血的渲染,是一步步艰辛铺展的一座中华民族解放的血火丰碑。
      
    “人总要有理想,尤其是年轻人,一定要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毋忘历史,勿忘国耻,珍惜惨痛代价换来的胜利,珍惜世界和平。”陈齐才语重心长地说。

    (温州大学新闻网 http://www.wzu.edu.cn/Art/Art_85/Art_85_75443.aspx/来源)

    上一条:战火白衣,赤心向党————访我校离休干部、抗战老兵彭敬兰

    下一条:战火白衣,赤心向党————访我校离休干部、抗战老兵彭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