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耕耘园

    苏老教我当校长

    作者:  编辑:  来源:温州大学校史馆   日期:2008-11-03  阅读:

    从1985年到1991年,我担任温州大学首任校长。在学校早期筹备和创办初期,我曾多次赴上海向苏步青教授汇报工作;在这期间,苏老也曾多次写信给我,并先后于1987年和1991年两次来校指导工作。苏老对创办温州大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指导性意见,给了我许多亲切的关怀和勉励。是苏老,教我如何当好校长。在温州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中,苏老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心血。至今忆来,当年的一幕幕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苏老的谆谆教诲还在我的耳边回响。

    树立理想 办好大学

    1984年4月,国务院把温州列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在上海工作的温州籍专家学者举行座谈会,一致认为为适应温州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必须办一所大学,并推举苏步青教授出任名誉校长。5月初,省高教会议在杭州召开,我汇报了此事,引起了薛驹省长的重视。回温后,我向市委书记袁芳烈和市长卢声亮作了汇报,市委责成我具体负责筹办温州大学。

    为此,我多次赴上海拜访苏老,向他汇报市委的决心和温州人民的呼声。听了我们的汇报,苏老说,温州需要有一所大学,不办好大学,开放就有问题,温州就上不去,与外国人打交道就要吃亏上当。他还说,温州大学真正发挥作用,是在金温铁路通车以后。苏老着眼全局,高瞻远瞩,令人敬佩。

    温州大学筹办初期,条件差,底子薄,市政府拨款47.5万元,给了一个占地6亩、校舍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原行政干校作为办学基地,给了一辆旧的上海牌小车。这样一所穷学校、小学校,请苏老这样一个大名人出任名誉校长,我们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哪知苏老听了我们的介绍后,并不介意,多次勉励我们说,办一所大学,没有困难才奇怪呢!穷学校,大志气,穷没关系,要有志气。不要认为温州大学是很蹩脚的大学,学校创办时向社会发行3元券,人家说是叫化子大学。温州大学是个叫化子大学,那么我这个名誉校长是叫化子头头了。我为什么做工作?为人民培养人才!我讨饭就去讨饭,有什么关系啊。我死都不怕,还怕讨饭!他还说,要有理想,理想要放大一点,要有理想把学校办好。希望大家要有信心,坚信我们温州大学能够越办越好。我们立一个理想吧,花30年,把温州大学办成国内第一流的大学。苏老坦荡的襟怀和恢宏的气度,使我们深受鼓舞和教益。

    记得有一次我去上海向苏老汇报工作,苏老问我:“校长是你了?”我一时答不出来,一则市委让我筹建并未提到校长人选,二则我负责筹建是因为我在市政府分工管教育工作,从未想过要出任校长,自己觉得条件不够。因此,我回答说:“我没教过书,哪有资格当校长?”苏老听后,认真地说:“怎么没有资格?你牌子好,浙江大学5年制毕业。”我出任校长后,苏老闻讯写信向我祝贺。最令人难忘的是,1989年政府换届时,我一度思想波动,想辞去校长一职,苏老特地来信劝勉:“我们都是党员,一切都要服从组织。无论如何不要消极对待。”后来市委、市府决定由我继续担任温州大学校长,苏老又来一信:“获悉连膺温州大学校长,非常高兴。谨祝继续发挥宏才,使温大更加繁荣起来。”是苏老的关心、教导和支持,使我增强了当校长的信心和动力。

    苏老写给我的一封封信函中,总是热情洋溢地肯定温大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并寄予殷殷希望。手捧这一封封滚烫的来信,我们总是激动不已,深感肩上担子重大。1991年,苏老第二次来校,看到学校4年来的变化,非常高兴,他说:“这次来看到温大的面貌完全改变了,非常高兴,觉得自己也变得年轻了。这些年来我们温州大学发展很快,已经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专门人才,有些毕业生已经作出了成绩,这是值得庆贺的。”特别令人感动的是,我们每一次到上海去拜访苏老,他接到电话后总是在百忙之中安排时间接见我们。我们一敲门,苏老都是衣履整齐地迎了出来,从门口把我们接进去,并执意请我坐在沙发正中的位置,然后他才坐下。离开时,他都要送我们出去,有几次还特意为我们安排车辆。我心里明白,苏老如此隆重地接待我们,那是他对家乡人民的一片赤诚和挚爱,也是寄希望予我们,把重担托付给我们。

    我感到很惊讶,我们向苏老汇报学校情况,他大多知道。原来,凡有温州人到他那儿去,他都要打听温大的情况;学校寄去的校刊,他每期必看。我们多次邀请他到学校与师生见见面,他心里也很想来。但是,一则因为担心接待工作劳师动众,耗费钱财;二则公务确实冗忙,难以分身。他说:“我一定去一次温州,看望大家。到时候叫谷超豪同志一起去,今后让他多出面,代替我,这样不是更好吗?”现在,谷超豪院士果真担任温州大学校长了。师生两院士,一个名誉校长,一个校长,这真是温州大学的莫大荣耀了。

    盼呀盼,1987年金秋时节,苏老登上南下的客轮,回到他阔别25年的家乡。在船上他赋诗一首:“申江北望思悠悠,身寄铁轮南下舟。永夜涛声摇远梦,半窗月色报清秋。良朋老伴今何在?锦瑟年华似水流。为偿黉门几多债,遂忘懒拙向东瓯。”每每翻阅苏老的赠诗,我总是心潮难平。一首七律,字里行间,流淌着对家乡亲友的多少眷恋,凝聚着对温州大学的深深情结。

    高瞻远瞩 具体谋划

    苏老不仅热情地鼓励我们要办好温州大学,经常勉励我当好校长,而且对办好温州大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手把手教我如何当好校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走老大学的路。”这是苏老办学思想的精髓和总纲。苏老告诫我们:“温州大学是新办,一开始就要注意。现在复旦从头改革就很不容易。”“改革形势下不能以旧框框办学校。解放前搞的是欧美一套,解放后搞的是苏联一套。现在要办出中国特色、自己的特色。”他特别强调:“学校千万不要办社会,切不要求齐求全走老大学的路,搬老大学那一套。”他还指出:“教工宿舍可以搞商品房,食堂也可以搬出去。对于教职工,工资加高一点,让他们自己去租房子。现在还做不到,将来可以这么办。”苏老17年前讲的这些话,至今还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温大创办伊始,我们就是遵循苏老的办学精神做的,学校不办社会,而是社会办教育。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就是依靠政府出资、华侨捐资、社会集资来创办的。我们还率先实行“收费走读,不包分配”,这也是我们学校的一大特色。现在搞后勤社会化,那正是当年苏老所提倡的。“制订好规划,艰苦创业,争创名牌。”苏老说:“要踏实订规划,5年内打算培养多少人才,搞个详细点计划,具体一点,10年内的计划可以粗一点。到‘七五’为止,要订出来。”“一定要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胆子不要太大,冒失不行,不要拔苗助长。”“不要过急,逐步发展,必须尽力而为,还要量力而行。”“你们将来的目标很伟大,现在要小型、精干、实用。”“温大现在只有82名学生,将来要发展到8200人。再过5年10年之后,要发展变成系,将来还要分门别类办成这个学院、那个学院,以后是一个大学几所学院,组成综合大学。”苏老在谈到温州吴百亨炼乳时感慨地说:“创个牌子很不容易。”他指出:“学生培养好了,学校的名气就大了。”“真的成名没这么容易,要多少年艰苦奋斗,做学问如此,办学也如此。”他特别强调:“温大有5到10年的艰苦创业过程,要好日子当穷日子过。我主张双增双节,工作要增效率,要讲质量,开支要节省,要节约。要艰苦朴素,精打细算,钱要用在刀口上,千万不要讲排场,这与办大学有关系。要艰苦奋斗,艰苦创业,办出温大特色。”他还说:“仪器设备也大有节约的余地,买来不用与不会用的不少。自来水电灯浪费很大,水电可以让学生承包,节约下来给予奖励。”“侨汇要很好利用,外汇很宝贵,不要浪费。”

    苏老还多次引用浙大在抗战时期西迁的事例教育我们,他特别赞赏有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教授,上课时黑板挂在头颈上写字。他深情地说:“我爱浙大就是她的校风艰苦朴素。有人说浙大是流亡大学,我说浙大是抗战大学。我们住在草棚里,照样为国家培养人才。”1989年温州大学5周年校庆前夕,苏老特意来信叮嘱:“温大5周年校庆即将到来,届时举行庆祝活动,理所当然。但鉴于今年全国经济情况比较严峻,我以为,庆祝校庆应该严肃朴素,千万不要铺张,主要是结合四中全会文件和邓小平同志重要讲话,对全体师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宣传艰苦朴素、勤俭办学的作风,把温大办成一个名副其实的为当前经济建设服务的学府。”

    苏老的教导,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里。学校创办初期,条件确实很差,我们正是凭着这股艰苦创业的精神,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用我们的双手托起了温州大学。现在,经过17年的艰苦奋斗,温州大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11个学院、5000名学生的高等学府了。

    面向社会 培养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才需要日益显得十分迫切。如何面向温州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苏老多次指出:“一定要针对社会实际的需要,培养急需人才。我们温州大学是为建设温州而创办的,培养目标非常明确。现在温州经济发展这么快、这么好,迫切需要人才为她所用,我们也应该乘这个机会培养好人才,来帮助她发展经济。”“办学目标要搞清楚,最近最需要哪些人?办顶需要的、马上要用的专业,要适应温州需要培养人才。三个面向,当前主要是面向温州,适应温州经济发展需要,为对外开放服务。”1984年10月,温大第一届新生开学典礼时,苏老发来贺电:“乘春华育禾苗遵三个面向,待秋实出英俊展四化宏谋。”建校5周年之际,他又重书了这一贺联。这幅贺联,集中体现了苏老的办学指导思想。苏老还说:“办学思想要落实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上。不能关门搞教学,要看看社会上需要什么,有没有新的要求。这样,我们的教学计划就能够经常去适应变化发展的需要,更加有的放矢。”“教师要根据需要,在自己大本本基础上,年年修改教材,一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改教材的过程,也是教师边教、边学、边改的过程。照本本读,十年一贯的教材,学生就教不好。”我们学校设置专业,从一开始的文秘和建工两个专业,到后来的7个专业,发展到现在的30多个专业,都是根据温州的实际需要确定的。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强调实践环节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学校办学的又一特色。

    教书育人 严格要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学生培养上,就要坚持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全面发展和“四有”要求。要教育学生尊师爱校,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和开拓创新精神。教师要教书育人,严格要求。苏老多次指出:“我们培养的人要又红又专,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苏老两次来校给师生作报告,都是围绕“爱党、爱国,多作奉献,振兴中华”十二个字展开的。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谆谆教导大家:“我讲这些是希望大家热爱我们自己的祖国,要看到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请同学们无论如何把这两句话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自己的学习,通过向老师请教,深刻地印在自己的脑子里面。”“今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在庆祝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作了长篇报告,要求我们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事业进行到底。今年七届四次人大又通过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八五’计划纲要,为我们描绘了振兴中华的宏伟蓝图。在我们面前摆着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青年人如何接好老一辈的班,承担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重任。这是我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的国家底子较薄,建国以来也不过42年,要建成社会主义强国,要好几代人的努力才可以做到。”他还殷殷寄语全校学生:“希望同学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当前就是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共产党,走又红又专的道路。过去一段时间,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放松了,好像祖国的前途、人类的命运都没有关心的必要,而更多的是考虑个人的实惠、个人的前途。每个青年要有正确的理想,要树立起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思想。离开了祖国的利益,个人的奋斗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成为一个德才兼备、身体健康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现在提得很高啊,要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可不容易。你们理想有没有?你们纪律有没有?首先这两条要保证,有这两条保证,才能够学到文化、学好文化,掌握好知识。一定要有理想,为我们国家争气,为温州人民争气。”“青年要有所作为,必须处理好奉献与享受的关系。树立起奉献的思想,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样才能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有人问我,你怎样成名的?我说,这不是你自己想成名就成名,而在于你对国家作了多少贡献。在我们这个国家,只要你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不会忘记你的。”“青年要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和工作的思想,把个人命运和祖国的前途密切联系在一起,使我们不愧为90年代的青年。青年一代是祖国的希望,重担就放在你们的肩上。希望青年朋友们不要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脚踏实地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来浇开事业的鲜花,使我们各个方面都有更大的进步。我对青年一代是寄予厚望的。”

    在讲到出国热时,苏老显得格外激动,他说:“现在有些同学没毕业前想出国了,什么东西都是西方好、外国好,这怎么行呢?我们的杜甫大诗人讲过,月是故乡明嘛!”“出国留学有必要没有?有必要。不过你要知道,为什么出国留学啊?就是学成回来要把我们祖国搞上去。这点不可以忘记,不要等到我们的国家好起来你再回来享福。我看你脸皮要不要啦?不要脸了嘛!你见得我们祖国的人民吗?见不了啦!像钱学森,火箭专家,1954年他在被迫害时回来的。浙江大学路甬祥校长也是了不得的,他在西德得了博士,叫他留下来,他不留,回来了。这些例子很多,许多科学家都是为了祖国,丢掉了个人的一切地位,这个了不得的。”苏老十分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他两次到学校来给师生作报告,循循善诱,语重心长,为我们树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榜样。

    严师出高徒。苏步青教授过去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人才。苏老现在对温大学生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的。他对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视,指出:“同学们要注意联系实际。暑假学生要全部下去。低年级参加劳动,做社会调查;高年级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苏老还多次强调要让学生“吃苦头”, “现在学生娇生惯养得很,要让学生吃苦头。学生除学习好外,还要艰苦奋斗,要有刻苦耐劳和创新开拓精神。”他提出:“大学可以搞奖学金,不搞助学金。”当听说有些学生觉得进温大倒霉,不爱戴校徽时,苏老说:“要把自己的学校看成最好的学校,把自己的老师看成最好的老师。这样才能好好地在教师的教导下学到东西,还要打定主意,有朝一日我要超过你这个老师,这就是你们的立志。”后来在不同场合,苏老又多次说过这番话。苏老还要求学生要锻炼好身体,他说:“大学时期是正在长身体的时候,不能放弃体育锻炼,一头埋在书堆里面。每天三点一线,宿舍到教室到图书馆,兴趣不多这不好,这样子不到几年,就要把身体搞垮了。”

    我们认为,苏老的这番教导,对于我们这样目前尚属专科层次的地方性院校很有针对性,很及时。因此,我们制定了“自强、勤奋、唯实、创新”的八字校训,拍摄了校史录像片,布置了校史馆,经常用省市领导的亲切关怀、世界各地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踊跃捐资、温州600多万乡亲父老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来教育全校师生,对师生进行爱乡爱校的教育和自强自立自信自爱教育,教育师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选好校长 带好队伍

    要办好一所大学,选好校长很重要,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苏老说:“要办好一所学校,校长很重要,关键是教师。”“校长、副校长要选实干派,不一定名望大。”“各系的系主任要选既能办事、又能教书、有事业心的人来当。只有选有才的,才能一个当十个。选这样的人不容易,像谷超豪就是。”

    苏老对师资队伍建设有许多非常精辟的见解,他说:“选用教师注意非好的不聘,宁缺毋滥。要任人唯贤,保证质量。人才挑选要严格,好的要千方百计聘进来。每个方面聘一名骨干,做不到的,就派人出去培养。”“进来的人要一一审查。一般地说,好的教师是不大愿意放的,要走也是有什么原因。对于要调进来的人要了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要挑选,要派人出去了解。”“将来实行聘任制,会有很好的教师,包括博士生导师。退休的也可以聘过来,这种人70岁不算老,有必要可聘过来。”“不要心急而大批进人,年纪方面也要考虑,不要都把老太爷请来,又要解决房子,生活安排上要求又高,花钱大。请教师最好要年纪轻一点,年轻人容易适应环境,又省钱,年老的你们照顾不了。”苏老还特意关照:“温州物价贵,是一个不利条件,教师不敢去。要考虑教职员工的生活福利,要过得去。”我每次去上海拜访苏老,他总是问我,现在正教授有几个了?

    学校创办初期,我们从全国各地大专院校和科研所引进了一批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但正教授一个也没有。后来评上了一个正教授,苏老听后,为这个零的突破而高兴。我们从47.5万元开办费中拿出13万元购了9套房子,解决引进高职称教师的住房问题,后来又挤出20万元投资副食品基地建设,给老师们补贴生活,苏老听后,都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学校机构要精简,图书馆、实验室建设要重视。苏老说:“图书设备问题,要由主要的头头去考虑。复旦数学系的图书馆,搞了几十年,我花了不少心血,现在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人家不要的书不要去讨,你还得花运费去拿,宁可花钱去买必要的书。”“要建立必要的实验室。浙大实验室搞得很好,你们可以请他们指导,短期指导一下。”按照苏老的指示,我们从办学开始就抓紧了图书、设备和实验室建设。苏老1987年来校,首先视察实验室。当我们汇报到学校经费少、很多实验室都是校领导带领教师简易组装时,苏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要一步步搞上去。穷用穷办法,要精打细算。”关于学校机构设置,苏老说:“办公机构要精简,人员不要太多。办公室要小,办公室搞大了,实验室就小了。”“总之,人是第一,设备是第二,后勤是第三。房子先造教室、实验室、教工宿舍。”正是按照苏老的指示,我们学校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都十分精干,压缩了行政办公用房,确保教学工作的需要。

    苏老还有许多具体的指导性意见。我们深深地感到,苏老的办学思想既全面系统,又深刻精到,具有很强的全局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事实已经证明,苏老绝不只是一个挂牌的名誉校长,温州大学的每项工作和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苏老的关怀和指导。我们正是在苏老的教导下做具体施工工作的,我也正是在实施过程中学习当好校长的。一桩桩,一件件,苏老言传身教,令人难以忘怀。岁月流逝,苏老的音容笑貌,总是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生有幸,得遇名师指点。时值苏老百岁华诞,谨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

    (作者 魏萼清 《庆贺苏步青教授百岁华诞文集》2002)

    0

    上一条:与 雾 同 行

    下一条:更新观念消疑虑 旗帜鲜明促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