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耕耘园

    温州大学创办中我所亲历的几件事

    作者:  编辑:  来源:陈齐才   日期:2008-10-17  阅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强劲春风,吹醒了中华大地,万物更新,扬眉吐气,蓬勃向上。在中央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方针下,温州出现了许多新生事物。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迅速发展,到1981年温州地区农村已完成联产承包制的推广任务,生产力得到大发展。温州小商品生产蓬勃发展起来,家庭工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农村和小集镇的专业户、重点户到1982年已有13万户,从业人员40万人。在温州沿海平原地区出现了10多个专业小商品生产基地。据1986年统计,出现了267个专业市场,还出现了几万至10万个购销员、业务员跑遍全国各地,进行购销活动。为了适应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纷纷要求联合起来经营,产生了股份合作企业,这种形式非常有活力。据1990年统计,全市已有股份合作企业约2万家,其中工业企业约1.3万家,约占农村乡镇企业的60%。城市和较大的城镇,除了家庭工业以外,还兴起了一批街道企业、民营工商业。

    1984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确定温州为我国沿海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城市之一,这对温州来讲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温州市委、市政府反应迅速,在该文件传达下来的第二天,就决定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卢声亮带领近20来个部门共20来人去福建厦门考察学习。卢声亮同志考察学习回来后,马上向市委、市政府等领导汇报,大家取得了共识,认为温州要上铁路、机场、码头、程控电话等大项目之外,还要办一所综合性大学。

    在经济建设高潮到来之后必将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培养建设人才,科教兴国,教育为本是我们的基本国策之一。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最大的失误是教育。历史证明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极其沉痛的血的教训。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首先是人才的竞争、智慧的竞争,只要有了强大的“人才库”,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温州地处浙江南部,1958年虽然兴办了5所高校,以后经过高校调整,只保留了温州医学院和温州师范学院。全省高校多数偏设在杭州一带,温州却没有一所学科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温州地区就高考生源来说比较丰富,但大多数考生被外地高校录取去了,而每年高校毕业生分配到温州来的数量不多,根本满足不了温州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需要,温州需要办一所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已经迫在眉睫了。

    市委、市政府把创办温州大学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市委书记袁芳烈、市长卢声亮都强调创办温州大学是温州人民的一件大事,必须把它办好。温州600万人民和温籍在外地的专家、学者,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都非常关心,热情支持创办温州大学,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物出物。对于创办温州大学,中央有关部门,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以及省里有关部门,市里四套班子领导,都十分关心,鼎力支持,共同促成温州大学建立起来,1984年下半年就参加全国高考招生,做到当年成立,当年招生开课,办学速度之快,受到广泛赞扬。省政府为了提高温州大学的知名度,特地聘请中科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教授为温州大学名誉校长。

    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温州大学领导班子建设,1984年暑假之前,市长卢声亮、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莉娟、副市长兼温大校长魏萼清先后来温州医学院找我(我时任温州医学院党委书记)商量将刚上任温州医学院党委委员、组织部长的徐正惠调给温州大学担任校级领导。我向卢、李同志表示:兄弟院校应该互相帮助,干部是党和国家的财富,不是单位所有制,温州医学院是20多年的老校,应该支援新校。此后,徐正惠同志调去担任温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我在温州医学院工作时,比较坚持党性原则,不随波逐流,讲真话,敢于抵制不正之风,难免会得罪人。1985年11月12日省委宣传部发出浙宣于(1985)79号文件:“因工作需要,陈齐才同志调任温州大学正校级调研员,其正厅级政治和生活待遇不变”。我对此事感到突然,对于退二线不能在原单位,而要到刚创办的外单位温州大学当调研员,不理解,有看法。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服从组织调动。我原来是个忙人,一下子退二线很不习惯,我仍兢兢业业做好调研员的本职工作。我认为新建立的单位,开头就要抓紧,树立好风气,打好基础,这很重要。我就找温大团委书记何军同志商量,请他根据温大特点提出一个蕴含深意的好校风的格言。何军要我先拿个初稿出来再讨论。我提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八字校风供讨论。何军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学生中存在“自卑”心理,提出将“团结”二字改为“自强”,意在激励同学“自强不息”,以后征求魏萼清同志的意见,她把“求实”改为“唯实”,校风初步定为“自强、勤奋、唯实、创新”八个字,进一步征求师生员工的意见。这八字校风经过一段时间实行,以后被作为校训载入温州大学建校十周年纪念册。

    1986年党的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指示,凡是高校党政第一把手没有配起来,要抓紧配齐。市委派市教委主任薛振安带队来温大考察干部,进行民意测验,推荐温大党委书记人选。经过民意测验,大家推荐我“退而复出”担任温大党委书记。后经市委研究决定以市委干(1986)94号文件:“陈齐才同志任中共温州大学委员会书记,免去其温州大学正校级调研员职务”。随后,市委派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郑银龙同志来温大召开中层干部会议宣布我的任职通知,同时宣布温大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我“退而复出”之际,正值北京刮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之时,温州也受到影响。温大党委工作很难开展,我向市委作了汇报。12月4日市委副书记刘锡荣、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莉娟来校重新宣布温大领导体制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说明经请示省宣传部,答复是:“全省除浙江大学进行校长负责制试点外,其他高校都不准搞校长负责制”。以后,北京又发生暴乱,中共中央发文明确规定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曾搞校长负责制的都要改过来。中央这个文件为高校实行什么领导体制划清了是非界限。

    我出任温大党委书记之后,看了省人民政府以浙政发(1984)283号文件,批文规定:温州大学暂定规模为二千人,先开设专科,……。这里说明温大以后要上本科的。1987年上半年我听取了一些教师的意见,认为温大工业与民运建筑专业已有一名正教授和几名副教授,有条件升本科。当时温师院正在采取一个一个专业分批报批本科。我在一次教职员工政治学习会上向到会同志提出先让工民建专业创造条件升本科,请大家出主意、想办法,如果工民建专业能声升本,我们再抓电子技术专业升本。会后,党委委员组织部长黄顺恩同志开始着手物色引进高级职称人才,为工民建专业升本创造条件。后来因我提前离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专科升本科之事停下来了,沉默了十几年,直到章时趋同志任温大党委书记,谷超豪院士出任温大校长,孔繁胜同志出任温大常务副校长之后,重新把专升本提到学校的议事日程上来,并且把它当作学校工作重中之重来抓。经创建达标活动,温大已经达到国家教育部本科院校的设置要求。2001年11月21日学校向市政府递呈了升格为本科院校的论证报告,市政府于26日向省政府报送了温政发[2001]182号文件《关于要求温州大学升格为本科院校的请示》。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来校实地考察,并写出考察报告,省教育厅向省政府写出请示报告,省政府于29日向国家教育部递送了浙政函[2001]274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温州大学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的函》。温大全校师生员工群情激奋,祈盼国家教育部派人来校检查评估。

    1998年是温州大学建校14个年头,在前进中遇到不少新问题。国家教育部要求温州大学在一定期限内上等级上档次,否则要变为高等专科学校。温州大学这块牌子来之不易,大家都很焦急。我们温大的离休干部也忧心如焚,祈盼温大早日上档次保校牌。我们听到浙江大学合并了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成为综合性的浙江大学,给我们燃起了希望。我们起草《建议联合温州三所大学发挥更大办学整体效益》的报告,离休干部刘晞、白祈岱、王非、孔正同志,他们很赞同这份报告,都签上名,我们于5月15日上报市委、市政府,并抄报市人大、市政协。新到任的温州市委书记蒋巨峰同志收到第一封人民来信,就是我们五个离休干部的建议信。这封信的主要内容反映温州三所高校合并或联合办学的必要性和好处,人才资源、图书、设备资源可以共享,优势互补,对温州培养建设人才,吸引外资,扩大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社会,提高温州的知名度都有好处。不久,我又以个人名义给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阮晖同志写了关于温州三所高校合并或联合的补充报告。我们给市委、市政府的来信,引起市领导的重视,市委蒋巨峰书记、市长钱兴中等领导同志召开有关人士座谈会征求意见,最后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温州高教园区,蒋书记、钱市长等领导亲自到市区、瑶溪、茶山选址,最后选择茶山建设高教园区,将温州大学、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医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迁入茶山高教园区新校址。这里建设规模宏大,环境优美,是个读书的好去处。温州大学迁入茶山新址后,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德高望重的谷超豪院士出任温州大学校长,我非常高兴。为了使他多了解一些温大的情况,我将我们五位离休干部给市委、市政府的“建议信”(复印件)直接寄到谷校长上海寓所。

    温州大学的硬件建设受到各界人士的赞扬,但是“保牌”问题仍未解决,成了温大人和市委、市政府以及关心温大前途的各界人士共同关切的焦点。温大校长谷超豪院士时刻牵挂着温大保牌工作,他邀集9名温籍中科院院士,于2002年5月6日向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联合温州师范学院和温州大学组建新温州大学的建议。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高度重视10位院士的建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强、市长刘奇等领导经过与两所高校沟通、协商取得共识,并进行可行性论证。2003年8月10日教育厅通过了两校合并组建新温州大学的可行性论证报告,并向省政府写了请示报告,省政府给国家教育部发函,至2004年5月19日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制发了教发厅函[2004]23号文件,同意温州师范学院与温州大学合并筹建新温州大学,筹建期为1年。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新温州大学正式成立,这是原温州大学历史性的转折,也了却了温大几位离休干部的夙愿,我们祝愿新的温州大学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作者: 陈齐才 改革开放30年征文)

    0

    上一条:蝴蝶以及殉情

    下一条:更新观念消疑虑 旗帜鲜明促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