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耕耘园

    薄 饼 情

    作者:  编辑:  来源:舒舍   日期:2008-10-17  阅读:

    薄饼,也叫软饼、春卷,是与粽子并重的端午节传统食品。相传古代用绢包裹着薄饼投入江中喂鱼,使屈原尸体不遭侵害,故又称绢饼。

    抗战时期,温州曾三次沦陷,我全家避难于乡下。虽然条件艰苦,可每逢端午节,母亲总忘不了包薄饼给我们吃。记得有一回,母亲问隔壁的黄婶借来两斗麦,到距家五里地的水碓坊磨粉,这种借水利推动轮子加工谷物的工业时代的老古董-----水碓已不多见了。母亲先用水喷一下麦湿润些,随着轮子转动,麦从磨上的方斗漏到磨心,反复两遍,使粉磨细些。母亲又踩着踏板上下摆动箩筛将杂物扬净,发出“的笃”“的笃”的声音,好像催眠曲,缓解了疲倦,因磨粉的人多,母亲在水碓坊要足足呆上3个小时。

    糊薄饼首先要把面调和好,和面时需加入一点盐及少许山粉,这样会使面有韧性,糊起来不易破损。配置面糊的比例大概是一碗粉掺二碗水。和面时最要紧的是把面搅得很匀,不生硬粒,这些母亲都亲自把关。待锅子热了,母亲用一枝苋菜或1张粗纸折成的小方块,用箸夹着往油碗蘸一点油,往锅里周边刷一刷,然后用铜勺兜好面糊倒入锅里,赶紧把锅端起并前后左右转动,使面糊向周围旋流,使薄饼厚度均匀,一张薄如绢帛、形似满月的薄饼便烤成了。母亲心灵手巧,特地用砺灰、水泥、砂糊弄一只“泥烧风炉”来糊饼。这种炉子能调节火候,炉口下面的通风口关掉一半,火势减弱,反之,火势立即上升。我家没有那种又大又平底的煎盘(锅),糊薄饼只好以普通的双耳尖底小铁锅来糊,操作起来要麻烦得多。薄饼烤熟,一大叠放入大瓷盘里。那时候用来包薄饼的馅一般分三等:上好的馅是明甫丝、精肉丝、蛋丝、茭白丝、豆芽菜加咸肉丝、香菇丝;下等的则是些豆腐干、粉丝或“瓜菜” 代了。母亲说:过节不能亏了孩子啊!母亲取其“中”,用半精半肥肉切薄片杂豆腐鲞、苋菜、豆芽菜、茄丝等,荤素皆有。我们都很知足。偏偏遇上我这头馋猫,迫不及待,捷手先拿,用很多馅放在饼皮上,本应卷成筒状的薄饼,我上头不折,下头也不反转过来折一点就朝嘴里塞,没上嘴,汤汁漏出来了,饼没卷好散开了,弄得手和胸襟满是菜肴、汤卤,出尽洋相。

    我时常想,现在的生活水平比过去好上百倍,菜市场里薄饼随处可见,但觉得味道不及母亲做的香鲜可口。除了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思想毛病以外,许如琦君所说的“母心似天空”母爱的温馨犹天空中落下的雨水,无有止时无可替代。

    (作者:舒舍 改革开放30年征文)

    0

    上一条:蝴蝶以及殉情

    下一条:更新观念消疑虑 旗帜鲜明促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