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耕耘园

    胡适对新诗的开创之功——自由体与新格律体

    作者:  编辑:  来源:温州大学报   日期:2010-03-18  阅读:

      胡适无疑是中国新诗的鼻祖,他既创作格律体,也写了不少自由体新诗。当代新诗自由体和新格律体两大诗派,都来自胡适。后来胡适不再写诗,所以自由体诗人均尊郭沫若为祖,格律体新诗则宗闻一多。究其实,郭、闻是流而不是源;中国新诗的源头自当推胡适。
      
    胡适现存最早的新诗是1907年写的仿歌行体 《观爱国女校运动会纪之以诗》,其年17岁。末了4行很有诗情:
      
    疏林回首夕阳斜,
    愧煞须眉几万家。
      我欲赞扬无别语,
    女儿花发文明花。
      
    虽是古代歌行仿体,但是已经引入“赞扬“、“文明”等白话词汇。
      
    1916年4月,胡适作 《沁园春•誓诗》,“发誓”为“中华造新文学”,“新文学”一词,就是胡适首先提出来,并沿用至今。胡适的学友梅觐庄竭力反对胡适写作新诗,胡适作《答梅觐庄———白话诗》,这是他写的第一首白话诗,也是中国的第一首新诗,时间是1916年7月22日,在女友陈衡哲(笔名莎菲)的支持下,胡适走上了新诗创作的道路。1917年2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白话诗八首》,开启了新诗创作的大门。胡适对新诗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有自由体,新格律体,三句转韵体,方言体,还有打油体和两句组成一首的二句体小诗等。他说:“自古成功在尝试。实地试验,前不必有古人,后或可招来者。”但是,就百年新诗的轨迹来看,胡适的影响主要在自由体诗和新格律体。
      
    胡适的自由体新诗如《四月二十五夜》:
      
    吹了灯儿,卷开窗幕,放进月光满地。
      对着这般月色,教我要睡也如何睡?
    我待要起来对着窗儿,
    推出月光,
    又觉得有点对她月亮儿不起。
      
    诗以月象征女友莎菲。莎菲不仅支持胡适的新诗尝试,自己也写。她写了一首《月》:

    初月曳轻云,
    笑隐寒林里;
    不知好容光,
    已印清溪底。
      
    莎菲爱胡适,她以月自比,说自己的好容貌 (月之好容光)已经印在胡适的心底(清溪底)。这首诗很受胡适的欣赏,并视莎菲为知己;从此两人在心灵上互相爱恋。但胡适赴美前已由母亲包办订了亲;胡适是一个孝子,他怕伤了母亲的心,一直将爱情压在心底。胡适回国同江冬秀结婚后三年,莎菲才嫁给留美学友任叔永,并写了一篇《络绮思问题》的小说,暗记同胡适的这段柏拉图式的爱情。而胡适也因莎菲的《月》,印下了一段烟波迷茫的情意,一生写了许多对“月”、望“月”的诗篇。除了上面引用的一首外,又如《月》:
      
    多谢你殷勤好月,
    提起我过来哀怨,
    过来情思。
    我就千思万想,
    直到月落天明,
    也甘心愿意。
      
    为了纪念莎菲,胡适给女儿起名素雯,英语音译很相近,甚至完全相同。至于新格律体,如《蝴蝶》诗云:
      
    两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
    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
    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
    天上太孤单。
      
    这首诗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以双飞的蝴蝶比喻自己和女友莎菲。由于胡适不违母命,不敢将友情转化为爱情,莎菲终于像蝴蝶一样飞了。这是一首比较典型的新格律体。胡适并不主张恢复古典诗歌的近体律绝,他追求的是字句和音顿的整齐,韵脚协押,大致符合平仄律。如写给他表妹的《希望》:“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感情细腻,清逸淡雅,成为台湾流行的校园歌曲。
      
    胡适的新诗创作,影响于诗坛的,主要是自由体诗,其次才是新格律诗。百年新诗两大诗派,自由体和新格律体,都来自胡适,其功甚伟!但胡适毕竟是一位学者,性格又偏于理性,激情不足,缺乏感人的力量。而且自三十年代以后,基本上不再作诗。所以,他对于新诗主要是开创之功。正如胡适自己所说:“但开风气不为师”,“提倡有心,创造无力”,话说得十分恳切,实事求是。但是,他的开创之功,我们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作者:黄世中 来源:温州大学报)

    0

    上一条:中西文化感咏

    下一条:中西文化感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