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耕耘园

    半个世纪的文字情缘

    作者:老干部工作部  编辑:  来源:温州日报   日期:2015-03-06  阅读:

    细细地算一下,我和《温州日报》结下的文字情缘,竟有半个世纪了。

    我在5岁那年的春天上小学,中间跳过一学期,在10岁那年的秋天,考进了温州二中念初一。当时,我因家境困难,在课余时间,为我市一家工艺品合作社生产的图章盒题字来赚钱,以凑足每学期的学费。当年,图章的用途十分广泛,在领工资、领汇款时,都要盖上私人的图章。那家合作社就是大批量生产图章盒子畅销全国各地。我就是在那小巧玲珑的盒子上用毛笔题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等励志成语。初三时,教我们语文的薛邦瑞老师递给我一叠手稿,要我帮着誊抄。我拿回家一看,原来是他所写的一篇探讨初中语文教材教学的文章,准备投寄给杂志发表的。第二天,我问同班的金家齐同学怎么投稿。他说,给报刊投稿的信件,需把信封的右上角剪去,写上“稿件”二字,若是投给外地的,只用贴3分的邮票;投给本地报刊的就不用贴邮票了。于是我便从作业簿上撕下作文稿纸,用“先春”作笔名,写了篇《温州图章盒畅销各省》的新闻报道,装进用旧报纸糊成的信封中,寄给了《温州日报》。没过几天,它就登出来了。

    报社给我寄来5角钱的汇款单。可别小看这5角钱!上世纪50年代的钱是很“值钱”的。我一学期的学费也只不过三四块钱。当然,对我来说,它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为领取这笔“精神巨款”,我还得先向妈妈要钱去刻一颗私人图章呢。

    那几年,我频频变换着笔名给《温州日报》写稿。所用过的十几个笔名,今天还记得的唯有一个“梵”。因为那篇写的就是自己班级到市气象台参观访问的事。同学们看到后,便在那里饶有兴趣地猜测这个“梵”究竟是谁?而我则在一旁偷着乐。

    我重新给《温州日报》投稿是在1981年。至今,我以真名或“古金”笔名在《温州日报》上发表了小说、诗歌、散文、评论、通讯、杂感等数十篇。其中诗歌《流星雨》入选《中国新诗人代表作选》后,又入选《世界汉诗年鉴》;散文《回鱼之思》(后改题目成《想起了回鱼……》)获“中国作家世纪论坛•全国作品评比(散文类)作品一等奖”。我以海峡两岸情为题材的小说《渡口情依然》在《温州日报》发表后,被德国汉学家斯特凡先生译成德语;被日本汉学家大野小次郎先生译成日语。

    《温州日报》还是我感谢师恩的地方。

    在2005年的“教师节”,《温州日报》举办“恒峰杯•寻找您最喜爱的老师”有奖征集活动。我把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薛邦瑞的事迹,写成《我的“三好老师”》一文,在《温州日报》上发表。经广大读者的网络平台投票和邮寄投票,评选结果于2006年1月13日揭晓:包括薛老师在内的8位老师获得“恒峰杯•最喜爱的老师”的荣誉。87岁高龄的薛老师未能亲临公园路温州日报大楼会议厅的颁奖现场;由我替他出席,为他捧回了“恒峰杯”。在农历2006年的正月初一早上,我和我初中班级的班主席李定福一起去薛老师家拜年,把“恒峰杯”呈交到了敬爱的薛邦瑞老师手中。

    (胡兆铮/文 温州日报20070302/来源)

    0

    上一条:流星雨

    下一条:深入英伦——牛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