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耕耘园

    深入英伦——牛津大学

    作者:老干部工作部  编辑:  来源:   日期:2015-01-25  阅读:

    牛津大学位于伦敦西北方向的牛津市,距伦敦仅两个小时车程。牛津顾名思义是牛群涉过水的地方,所以牛津市市旗的图案是一头牛站在水面上。

    接待我们的导游是牛津大学一位退休老教授,鹤发童颜颇具学者风范。因为他对牛津知根知底,所以一路上滔滔不绝、绘声绘色。由儿媳临时充当应急的英语翻译。

    牛津大学与城市融为一体,街道就从校园穿过。大学不仅没有校门和围墙,甚至连正式的校名招牌也没有。







    牛津大学建校于1167年,为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

    12世纪之前,英国是没有大学的,人们都是去法国巴黎或其他国家就读。据说当时的英格兰国王与法兰西国王发生争吵,英王一气之下,把寄读于巴黎大学的英国学者召回,禁止他们再去巴黎大学。另一说法是,法王一气之下,把英国学者从巴黎大学赶回英国。不管如何,这些学者从巴黎回国,聚集于牛津,从事经院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这实际上就是牛津大学的前身。

    牛津大学是一种传统,一种象征,一种怀恋和一种追寻,她令全世界为之骄傲。她培养了至少来自7个国家的11位国王,6位英国国王,4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19个国家的53位总统和首相,(克林顿也是其中一位),25位英国首相。其实二战以后英国的首相清一色是牛津毕业的,比如我们熟悉的希思、撒切尔夫人、布莱尔、包括现任的卡梅伦。

    牛津为什么会成为全世界学子追崇的殿堂?难道仅仅是八百多年的老校吗?非也。老教授告诉我们,牛津的教学实行的是“导师制”。

    学生的导师由研究人员担任,他们多为品学俱佳的学者,在一定的领域卓有建树。导师要求每周与学生见一次面,学生必须提前将自己研究和撰写的论文寄给导师。一对一见面时,导师会评论、会提问、会质疑。如果论文质量不行,答辩不好,不仅会影响学科成绩,甚至会影响毕业。

    此外还有许多讲座。每个讲座不论是导师还是学生,不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都可以自由发言,平等讨论,但在议论之后,要有自己的想法作为作业交给导师。有人说牛津的教学完全是讨论式的,是导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的过程。是啊,且不说学生,导师的压力也很大,面对学生的种种疑问导师岂能怠慢。

    牛津下设38个学院,学生才12000多人。想想国内任意一所三流大学学生的人数都要远超过它。学校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往往尽量采用上大课的形式,反正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得听什么,最后一张标准答案把全体学生按一定产品规格塑造成同一模式。

    在牛津几乎见不到现代建筑,更没有高楼大厦。市中心周围街两旁大多布满中世纪时期的四合院,每个四合院就是一所学院。这些风格古典、饱经岁月风霜的建筑物,四周往往围绕着美丽的庭园及草坪。这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只有教授可以在草坪上散步穿越,学生不允许。当我们漫步在校园里,随时可以看到布满老藤的楼房,尖顶的教堂,面对古朴多塔状的建筑,此时此刻,有一种特别的历史沧桑感。

    导游带我们去参观电影哈利•波特在魔法学校用餐的场景。实际上餐厅就是现成的还在使用的一个学院的食堂。食堂墙上挂着名人油画肖像,条形餐桌上整齐地放着刀叉,上方悬挂老式的水晶吊灯,几百年来它的容貌一直未曾改变。所以根本不需要修饰,便可直接成为电影场景使用。据说学生就餐时还要穿上规定的礼服。参观时游客接踵摩肩,整个牛津唯独这里需购门票,真是肥了这间食堂。

    非常巧合,我们在牛津那天正是本科毕业日,街上有很多穿着学士服的学子,温柔尔雅、谈笑风生,周围跟随着一大堆亲朋好友。各学院学士服的样子没有差异,只是身上的绶带颜色不同,据说有36种不同颜色,代表36个学院。偶然间经过一所学院门口,宣传广告上写着:庆祝我院750届毕业典礼。天那!这不证明该院的办学时间已经超过750年了吗?

    (彭兆丰/文、图)


    0

    上一条:深入英伦——伦敦(二)

    下一条:深入英伦——伦敦(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