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温大学人

    吴其南:成长的身体维度——当代少儿文学的身体叙事

    作者:  编辑:  来源:离退休工作处   日期:2020-09-13  阅读:

    吴其南,浙江安吉人。1979年考入浙江师范学院(今为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师从蒋风先生学习儿童文学,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调入温州师范学院(今为温州大学)中文系,先后在文艺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任教,1996年晋升为教授。曾任中文系副主任、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曾先后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为:“20世纪儿童文学的文化阐释”(2008)、“20世纪少儿文学作家作品研究”(2012)。出版专著《中国童话史》(1992)《转型期少儿文学思潮史(1997)》《童话的诗学》(2001)《<围城>修辞论》(2005)《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阐释》(2012)《从仪式到狂欢——20世纪少儿文学作家作品研究》(2014)《成长的身体维度》(2017)《中国古代童话文学研究》(2020)等。专著《转型期少儿文学思潮史》、论文《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儿童形象》获浙江省第九届、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曾任中国作协第八届(2010)、第九届(2013)全国优秀儿童文学评奖终评委。2005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成长的身体维度

                         ——当代少儿文学的身体叙事

     

                        吴其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成长是少儿文学的基本主题。尽管人们对成长向度、目标的理解并不一样,但长期以来,人们都偏重从形而上的角度切入,认为成长就是人的精神境界提升,甚至是精神对肉体的胜出。在当代文学理论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政治觉悟、思想觉悟、路线斗争觉悟的提高,而身体,不是忽略就是被排斥了。《成长的身体维度》换了一个视角,沿着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路径,对20世纪中国少儿文学中的身体叙事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探索。

                              01

    根据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总是通过询唤的方式在个人中间“招募”主体、把个人“改造”成主体和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物质性存在的观点,将当代少儿文学中的身体叙事看作是不同的文学思潮通过不同的书写,在儿童中“招募”主体——一种既自由又驯顺的人——的活动。因此,本专著探讨20世纪少儿文学中的身体叙事,不仅探讨不同作家、作品对身体建构的理解和表现,更着力揭示这些理解和表现后面的意识形态含义。

                              02

    经过20世纪初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弱势和边缘化,当代是少儿文学中的“父亲”强势回归的时期,一定意义上,当代少儿文学中的身体叙事就是一场父亲主持下的成人仪式。沿着这一路径,专著逐一考察了不同文学思潮,如工具主义身体观,自然主义身体观,伦理文化身体观,商业文化身体观等在儿童身体建构的表现,并发现,这些不同的建构方式虽然服从统一的意旨但又常常溢出规则,使相对单调的当代少儿文学中的身体叙事显出一些复调的色彩。

                              03

    但身体建构不全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事件。既要接受“父亲”的规训又要遵循儿童自身的生长节律,这才是儿童文学身体叙事最能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也是本书面对当代少儿文学身体叙事最被诱惑的地方。沿着此一线索,专著考察了当代少儿文学对儿童主要的生存空间——家庭和学校——的描写,考察日常生活对儿童的建构的影响,考察了当代少儿文学身体叙事中文化因素,如服饰、发型、玩具、学习用品、交通工具等,考察了当代少儿文学对动乱、灾难、发育、早恋、疾病、死亡等等的表现。这些内容多是以往的少儿文学理论很少涉及的。

                               04

    当代少儿文学中的身体意识并不是十分自觉的,给身体叙事留出的空间也相对狭小。但这种状况在世纪之交正在发生转折性的改变。经济起飞,意识形态相对淡化、图像文化兴起,在解放人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审美泛化和成长的漂浮化。特别是一再响起的“童年的消逝”的声音,正构成对身体建构的严重挑战。对于当代少儿文学的身体叙事,这是新问题,也是新考验。《成长的身体维度》以审慎的乐观看待这一新机遇的到来。

    (来源:"温大中文"微信公众号)

    相关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1Klg0hlwndpe-Fah-ZuGFw

    上一条:马贝加:汉语介词语义演变模式

    下一条:马大康:文学行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