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温大学人

    藐视困难 勇于创新——记方培生副教授

    作者:  编辑:  来源:温州大学校史馆   日期:2008-10-15  阅读:

       他凭着长年累月的实干,片刻不停的努力,在半导体器件与离子敏感器件的研究上取得卓著成绩。他所写的2部专著、45篇论文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关注,所编的8本教材,为许多高校所采用。美籍华人葛文勋教授称他的研究“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也是出色的。”他就是院科研处处长——方培生副教授。

       1976年,方培生开始研究传感器。当时缺乏工艺资料和设备,估计成功率不高,有人怀疑说:“小小助教能干得出来吗?”方培生听后想:“别人能干的,我也能干;别人不能干的,我不一定就干不了。”他不断收集科技信息,积累研究心得,经过持续5年的努力,他研制的5种离子传感器通过省级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性能参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论文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和科技界的反响,美国、西德、波兰、捷克等国家的专家学者纷纷来函索取资料,并希望与他合作搞科研。

       1978年,方培生敏锐地意识到:即将来临的科技进步迫切需要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应当抓住时机,朝这方面努力。于是,他利用暑假时间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文献,准备编写《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教材。有人半认真半讥讽地说:“中国连中规模集成电路也没有,你想写《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真不知天高地厚。”方培生一笑置之,他心中自有主张。他认为,如果按部就班,不打破常规,就不可能改变我国科技落后的局面。他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一心扑在难度较大的教材编写工作上,仅用一年时间,与另一位教师合作,编写成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该书内容深入浅出,涉及面极为广泛,受到师生的好评,为全国许多高校所采用。

       方培生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然而,他的家庭没有提供他成才的良好环境。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不得不自我塑造。他只读了4年的小学,因家庭困难只得休学回家务农。二年后,他作为“备取生”被永嘉中学录取。入学不久,数理基础知识差的弱点暴露出来,从此,意志坚强的小培生埋头在数理习题之中,不久便赶了上去。此后,他一直不放松学习,连续几个寒暑假在学校边做零工边温习功课。实践使他深深懂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958年,方培生以优异成绩考上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一一西安交通大学。他怀着美好的理想,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假期里他还是一边钻书堆,一边打零工,5年中只回家探亲一次。家庭经济困难并没有难倒他,反而充满信心地列出节省开支的计划。有一次他一连几天没吃上一顿饱饭,却还是喜气洋洋地买回一书包的书。他想:物质匮乏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人的精神力量的挑战。他七分认真、三分开玩笑地说:“生活苦点算不了什么,你不怕它,它也就奈何你不得。”方培生因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被留校任教。他一边搞教学和科研,一边担任教研室团支部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系党总支委员。许多人不喜欢兼做政治思想工作,认为这样不利于自己在专业上取得成绩;方培生却不这样想,他喜欢思想政治工作,就象喜欢深奥的数理程序一样,真正做到了既教书又育人。

       方培生一直保持吃苦耐劳的品格。参加工作26年来,他几乎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盛夏伏日,他坚持实验不停,汗珠一直滴到地板上,到实验做成他才松一口气。隆冬腊月的夜晚,他常常钻研课题不辍,直到豁然领悟,才上床休息。正因为如此,他的知识日益渊博,见解日趋成熟。他经常走出实验室,风尘仆仆地到生产实践中去,向工人和技术人员请教。方培生认为,自已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必须活到老,学到老。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科学工作者比较吃得开,方培生有能力去赚钱,但他却坚守本职工作,从不打个人致富的算盘。社会上有人三番两次请他去干第二职业,他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谢绝。他说:“党号召大家过几年紧日子,我怎么可以去追求个人享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贡献是我最大的快乐!”

       去年开春,未满50周岁、年富力强的方培生,为把自己充沛精力贡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他从西安交大调到我院工作。有人说:“调到温州是浪费人才,温州这个地方只能出人才,不能养人才,再有才华的人到温州也会变得无所作为。”的确,温州科研条件差,加上科研风气不盛,开展科研工作难度较大。但是,方培生没有气馁,他决心和温州的科技工作者一起,以实际行动来改变这种现状。

       在方培生回到温州的第一年里,他结合教学编著了一本20万字的讲义,筹建了2个实验室,撰写了5篇论文,并初步研制成功彩电消磁电阻、电冰箱无接触型运动器等新科技产品。尽管他遇到过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凭着顽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终于取得一个又一个的成果,他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温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如今,方培生比以前任何时侯更有信心,实践自己所学的,实践自己所想的,为家乡和祖国的科技振兴多作贡献!

    (作者:马加宁  《温州师院》第90期,1990.6.5)

    0

    上一条:志若兰兮终不移——访张桂生老书记

    下一条:甘于淡泊 无私奉献——记全国优秀教师、温大副教授陆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