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温大学人

    温州教育界的老前辈——访浙南括苍游击支队老党员、原温师院党委书记李方华

    作者:  编辑:  来源:温州大学报   日期:2011-05-23  阅读:

    头发斑白,身材瘦小,戴着眼镜,李方华老师的身上透着浓浓的老年知识分子的气质;海南潜泳,攀登阿尔卑斯山,周游世界数十国,李老师有着一颗年轻的心。日前,本报记者拜访了这位享誉温州教育界的耄耋老人——原温师院党委书记李方华老师。

       忆峥嵘岁月,投笔从戎

    李方华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在他的青少年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经踏上我国的领土,中国人民饱受日本侵略者的欺凌。“1944年,我的家乡乐清沦陷了,当时我正在读高中,因为我穿的学生军训衣服的颜色跟国民党的军服很像,有一次日本人前来搜查,以为我是国民党的士兵,就用枪顶着我的头,盘问我,还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后来他们看我又瘦又小,不太像是国民党兵,就把我推倒在地上。那时我就强烈的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暗下决心一定要投笔从戎保家卫国。而且,当时我的哥哥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我家是游击队的一个秘密交通点。民族的危亡和家庭的影响,促使我走上革命的道路。”
      
    乐清沦陷后,日本人杀人、放火、抢劫,无恶不作,这些都在李方华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后来,李方华考入了中国新闻专科学校本科班 (后并入复旦大学),在大学学习期间,李方华和进步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校爱国民主学生运动。 “我印象最深的是公祭李公朴、闻一多先生大会和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周年大会。这两次大会我都参加了。在纪念鲁迅先生大会上,周恩来同志亲自到场演讲,‘内战乃鲁迅先生所诅咒的,抗战才是鲁迅先生所希望、所称颂的。他希望的事在人民大众的努力下实现了,而他诅咒的内战却仍还存在,这应该是我们参加大会的每个人所难过的。’这段话让我铭记了一生,也正是这次大会进一步激发了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更加坚定了我投身革命、加入共产党的决心。”言语之间,李方华老师的眼中依稀闪现着当年的热情和坚定。
      
    1947年,年仅二十岁的李方华走出大学校门,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大学生投身革命。 “当年,我加入的是浙南游击纵队括苍支队,主要活动于乐清、永嘉、仙居,玉环、黄岩等括苍山脉一带。作为游击队里新来的大学生,我参加了括苍中心县委举办的革命知识青年训练班的学习。由于游击队员多数是工农出身,文化程度低,我就教他们读书识字,学习革命理论,同时也向他们学习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及射击、拆枪、装枪,装子弹、扔手榴弹等军事技术。这一段打游击的经历,让我对共产党、对革命更加有信心。”同年八月,李方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青训班结业后,李方华被分配到楠溪中心区委,在永嘉和仙居交界的岩坦、道济,黄南、张溪一带做地区党务工作,跟随武工队巩固老根据地,开辟新区。那里都是穷乡僻壤,高山峻岭,环境恶劣,生活很艰苦。在工作的过程中,他们爬山岭、睡炭窑、住山洞,常常挨饿受冻。有一次他们在黄山活动时突然遭到敌人包围,在突围时两位战友不幸牺牲,还有一位被捕,而李方华侥幸脱险了,经受了生死考验。1947年到1949年,在括苍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在极其艰难的游击环境中,李方华冒着随时会被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的危险,先后负责举办了四期青训班,为部队、地方培训输送各类干部四百余人。
      
    “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的战场,不仅锻炼考验了李方华的革命意志,也坚定了他对党的信念和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话和平年代,一生从教

    新中国成立后,李方华回到温州从事教育工作,这一做便是一辈子。“建国后我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担任过教师、中学校长、教育局长、教卫体办主任,1983年,我调至温州师范学院担任党委书记,一直到离休。”提起在温师院的那段日子,李方华老师不禁感慨万千:“那时候温州师范学院刚起步,条件非常艰苦,尤其是师资力量缺乏。高职称教师更缺,我与校长到处设法招调教师,在评职称时我们也不片面强调学历,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不拘一格提升。当时有几位学历虽不高但学有专长、教学水平也高的教师,我们也破格提升,使他们成为学科带头人。”
      
    十年“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青年早早地离开学校,走上了社会,但是这些人心中一直有一个大学梦。为了帮这些人圆大学梦,温师院中文系办起了夜大学,李方华知道后,给予大力支持,为这些已经工作的青年学子提供一个再学习的机会。“夜大学,顾名思义就是晚上上课,因为白天他们都要工作,而且有些人已经结婚生子,还要照顾家庭。起初,教育厅不承认这个夜大学。当时我就义正词严地跟厅长说,这些学生学习很勤奋,学习成绩也不差,应该对他们鼓励才对。最后,教育厅也承认了这个夜大学。”事实上,他们中不少人后来都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谈起这件事,李方华老师的脸上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温师院作为当时浙南地区唯一一所师范类高等院校,承担着发展浙南地区教育事业的艰巨任务,而李方华作为党委书记深知责任重大。“我记得当时我们几个书记、院长挤在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办公室里,只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教室给学生上课。为了扩大校舍,顺利完成学院路的征地审批,我与校长多次走访省厅领导。学院教授人数不够,我们多次奔走于外地许多高校之间,请浙江大学,杭州大学的教授作温师院的客座教授……虽然我以前当过温州中学、瓯海中学的校长,但是对于高等教育的管理我还是很外行,我只是尽自己的力量为温师院的教职员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而已。”
      
    如今李方华老师已有八十又五高龄,虽然离休在家,但是他的心思却从未离开过党的教育事业。离休期间,李老师多年来仍被推选担任温大退离休教工党总支书记,多次被评上先进党员。同时还领衔主编了百余万字的《温州市教育志》,编写了《温州市学校概况》,负责筹建市教育史馆,撰写温州教育古代与近代史资料,兼任温州大学校史馆的顾问……这些也成了李老师晚年生活的一部分。年近九旬的他,依然承担着一名老党员、老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教育是国家复兴的基础,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的关键。当代大学生除了要学好书本知识,还要不断提高实践能力。要学会做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临别前,李方华老师给温大的学子们提出了自己的希望。

      三个多小时的促膝长谈,李方华老师把自己大半生的经历都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青年时期,李方华投身党的革命事业,出生入死;新中国成立后,他从事党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李方华老师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学校赠送的匾额,上书“誉满杏壇”。是啊,这四个字是李老师一生最真实的写照,而李老师也是温州教育风雨兼程六十余年的见证人。

    (学生记者 郑凯侠/作者 温州大学报20110430/来源)

    0

    上一条:先生, 姜嘉镳

    下一条:人淡如菊 志坚如松——马贝加教授的教师学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