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温大学人

    谷亨杰: 高师44年

    作者:  编辑:  来源:温州都市报   日期:2010-11-29  阅读:

    尽管20年过去了,谷亨杰每年仍能收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寄来的稿酬。一部高校教材,由国家教委聘请担任主编,高教社出版是很不容易的,而且连续使用了20年,在温州是前所未有的。

    1990年以来,谷亨杰主编的《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吴泳、丁金昌、周锦成参编)教材,已重印了20多次,累计印数22万余册,全国约有100多所大专院校使用。当年刚出版时一本93万字的《有机化学》,稿酬有2万多元,如今虽然连年重印,稿酬却大不如以前,仅区区的一二千元,但他仍很满足。谷先生说,师生对教材的认可是无法用金钱来估算的啊!知足的谷先生,在温州教育界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

    谷亨杰,1930年12月出生于永嘉县西源乡梅坦村。先在梅坦读初小,后转学永嘉县立枫林小学、岭里小学,初高中就读温州中学。1953年毕业于浙江师院(杭大前身)化学专业,并留校任教;1959年调入温州师院筹建化学系,任负责人,1964年10月温师撤销。“文革”结束,温州师专重建,任化学科副主任、主任。1983年至1987年任温州师专校长、党委副书记,1987年至1993年任温州师范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他曾担任全国师专有机化学教研会第1~4届理事长、省化学学会理事、温州市科协第3~5届副主席、教育部“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师专教师奖专家评委、省第七届人大代表。

    出版教材有主编全国师专二、三年制通用教材《有机化学》2本、《有机化学实验》2本和卫星电视教材《有机化学实验》(培养中学教师用)1本。1982年受教育部委托,代拟三年制师专化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1988年任全国二年制师专化学专业8门课程和生物专业《基础化学》教学大纲总编写负责人。曾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省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市优秀论文一等奖2次,卸任后获省高校优秀党员称号等。

    谷先生家住市区洪殿师院宿舍。他在永嘉梅坦的老家谷宅,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骑马墙是徽派风格,楼台窗户又是浙南民居式样,门台青石上刻着一副对联:“梅坡新宅第,兰室旧芳邻”。字里行间,依稀可读出谷先生的为人处世可能源于此也。

    谷先生举手投足荡漾着师长的春风和儒雅,气色不错,说话有力。我们的采访就从他主编的《有机化学》等教材说起。

    《有机化学》,发行20多年

    金:大家都说您的《有机化学》等教材影响很大。确实,一本教材被认可并发行20多年,不容易啊。还记得当年是怎么被高等教育出版社选中的?

    谷:大学恢复招生那年,当时全国师专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更没有现成的教材。1981年11月,我参加教育部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师专教学工作座谈会,讨论通过各专业的教学计划。

    过了一年,在教育部全国师专化学专业教育大纲审定会上,我草拟的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实验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顺利通过,因此由我编写教材似乎也顺理成章。说实在的,当时高校教材主要还是由名牌大学名教授编写,由师专教师编写全国通用教材是前所未有的。

    1984年完稿后,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审稿会,全国理科教材编审会有机编审组正、副组长、委员,南开大学、华南师大的王积涛、曾昭琼、汪小兰等名教授(都是综合性大学、高师本科有机教材的编者)和高教社编辑到会把关,翌年正式出版,首印近万册,后又重印6次,反响不错。1986年高教社约我单独编一本中学化学教师培训用的卫星电视教材《有机化学实验》,1988年出版,第一版印2.5万册,后又出了第二版。也许是经过多年考察之后,教育部才正式聘请我主编《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两本师专教材,并于1990年、1991年问世。使用10多年后,经修改、更新,于2000年、2002年出第二版。

    其实早在1974年,省高教局叫我主编过全省地区师专化学专业用的化学教材(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及其实验,共四本,油印1800套),那是“文革”中,中学物理、化学课程,改教“农机”、“工机”,因此这套教材曾受到省高教局工宣队的内部批评。“文革”后,省教育厅大概认为我编的书还行,所以叫我去参加1981年的天津会议。

    化学教研,一干就是一辈子

    金:从大学毕业后到高师执教,您一直从事高等师范化学的教学科研,可以说您与化学教研打了一辈子交道。那您从小就喜欢化学吗?受谁的影响?

    谷:我父亲从上海江南体专毕业后,在上海持志学院等校教书。抗战爆发,避乱返乡,与东皋士绅上下奔走,创建县立岭里小学并任校长。

    1942年起受聘在温师、温中、高商任教,小时候他教我背《古文观止》等,中学时教导我要学好数理化、英文,大学要读工科。在他看来,国民党政府腐败,官场险恶,学工科可凭自己的本领赚饭吃,心安理得。一次在家里,他问我造这座大屋需多少木料、砖瓦?能否计算出来?我呆了一下,说,没法计算。他说,你如果读了土木工程系,这些问题就不在话下,而且还能设计出实用又漂亮的洋房,当时我感到很奇怪又有兴趣。

    新中国成立后,我参加温州干校学习后去教书,当时中学教师奇缺,组织上保送我进浙大办的师专(院系调整后为浙江师院)读书,当时师专有6个专业,化学是唯一的重点学科,而且名教授多,我就选择了化学,而且一干是一辈子。

    金:在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温州师范学院过程中,您为之奔走努力,付出了不少心血,从校长到院长,现在回想您觉得最得意的事是什么?

    谷:温师专升本科,这是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不是我个人的功劳。1983年2月,我担任温州师专校长,便把恢复温州师院摆上议事日程。当年,宁波师专晋升师院时,只有四位副教授,而温州师专已有五位,因此我校也要求升,省教育厅答应第二年升。

    谁想到,第二年教育部改为国家教委,专升本一停就是几年。到1986年开闸时,加了一条硬指标,即具有高级职称的要占专职教师总数的10%。为此,我们除抽调优秀中学教师、调进国内大学温籍教师、聘请20多位兼职教授外,还聘请了美籍查利•威廉•周更生夫妇来校教英语。这是全省除杭州外首个引进外教的学校。

    1986年6月我参加省职称改革会议,在会上力陈师专培养初中教师的重要性和浙南方言多的特殊性,使温州师专补列为试点单位,有了申报高级职称的资格。当年我们大胆地申报21位副教授(其余两所试点专科学校只报5位或3位),评审结果,批准了17位,加上原有的5位,高级职称刚好是学校专职教师数的10%。1987年2月2日,春节,我和校办冯大明就去北京,向国家教委分管副主任汇报:温州师专已具备升本科的基本条件。

    经过半个多月的奔走、催办,国家教委终于正式下达温师专升格为温师院的文件。有人说我立了一个大功,其实不然。假如论功劳,党委书记李方华最大,我是在他的领导下,打打下手而已。

    校园建设也是备尝艰辛。我还去过香港筹集资金,得到爱国侨胞邵逸夫和何朝育、黄美英伉俪的捐赠,那几年四处奔走、到处要钱,虽然校舍只能逐年建造,但也为学院路的校园增色不少。

    教育有方,儿子是个理科“状元”

    金:您不仅是好老师、好校长,还是好家长。您的儿子谷迅,1981年温州地区高考理科“状元”,被复旦大学遗传学专业录取。1996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又去宾州大学师从Nei•M院士做了两年博士后。1998年应聘去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任教,2001年被评为美国十大杜邦杰出青年教授获生物技术奖,现为该校遗传学系教授、我国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9年第二批入选国家级“千人计划”。您能否从家长和老师的角度谈谈培养谷迅的体会好吗?

    谷:谷迅是个好孩子。他小学是在市区培红小学(今石坦巷小学)读的,当时社会盛行“读书无用论”,我与他母亲则教育他要认真读书,老实做人,恪守社会公德。课余,我们让他“泡”在温师图书馆里看书,他阅读时很专心,慢慢地积累了不少知识,也培养了读书兴趣和自学习惯。

    同时,我们还教育他的行为规范。记得有一次他随手向窗外扔字纸,我立即要他下楼拾回丢进垃圾桶,还要罚站。现在想想也觉得自己过于严厉了。另外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也起了重要作用。我们一家四口,每天晚饭后,围着饭桌坐下,大人备课或改作业,他和妹妹复习功课、写作业或阅读课外书,遇到问题,我们给予指点。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了。他生活俭朴,待人随和,不计较、肯吃亏,尊敬师长,孝顺父母。他的博士论文专著扉页还写上献给父母的字句。

    谷迅在美国打拼20年,成为国际计算生物学和比较基因组学领域的优秀专家,作为父母当然感到欣慰。我很赞赏他的一句话:“科学研究就像艺术创造一样需要灵感,而灵感的闪现则需要平时的积累。”

    一手创办,希望小学育新苗

    金:如果说您成功培养了儿子只是小家的成功,那么您兴建希望小学则是大家的事情,几年前,我曾参观了您一手创办的梅坦希望小学。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谷:记得小时候从梅坦转学到枫林小学读书,从家到校要走25公里山路,那时便想,要是梅坦有一所正规小学该多好!在我当校长11年间,梅坦没有一人考上大学,我心里不好受啊!因此,在退休后生病期间,我得到许多热心人的帮助支持,建成了希望小学,现在该校在永嘉也颇有名气了。梅坦不仅有考上大学的,而且研究生也有了。农村发展生产力要靠科技,但基础在教育,这是我抱病创建希望小学的目的。

    金:刚才您谈到抱病创建希望小学,我不揣冒昧问您一个问题,我看您身体状况非常健康啊,听说曾被检出肺癌,有这样的事吗?在战胜病魔中您有什么体会?

    谷:是的,肺还做过大手术呢。医生说我患的是非小细胞肺腺癌,只有5年的生存率,可是我已平安度过十个春秋了。也许是整天忙于公益事业,病也忘了,身体就好起来了。“忙忙碌碌欲何求?奉献甘为黎庶牛。知足胜于长寿药,神怡体健乐悠悠。”这是我的养生感悟。你问战胜病魔的体会是什么,我归纳为四句话:“首选手术在前期,化疗放疗听医师。食疗滋补因人异,心情愉悦要坚持。”

    (金辉/作者 温州都市报20101125/来源)

    0

    上一条:82岁老人编出400万字巨作

    下一条:乐挥翰墨写春秋——记马允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