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温大学人

    “五十个春秋作证,我爱温州!”——访新中国成立后我市第一位女副市长魏萼清

    作者:  编辑:  来源:温州都市报   日期:2010-07-26  阅读:

    魏萼清与她的丈夫杨锡龄

    魏萼清是宁波人,已在温州生活了50年。她从一位普通的知识分子成长为工程师、新中国成立后温州第一位女副市长,离任后又为温大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曾任温大校长。今年75岁的魏萼清皮肤白皙、脸色红润,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可敬可亲的老前辈。

    外表柔弱内心刚强

    1961年,25岁的魏萼清与丈夫从浙大化工系毕业后,一起分配到温州市陶科所工作。1978年,“文革”后我市首次评定工程师,当时全市才10多名,夫妻俩都评上了。魏萼清在陶科所干了17年之后,被调到西山面砖厂任副厂长。1983年,她又回到陶科所。同年4月,在市六届人代会上她当选为温州市副市长。

    外表柔弱的魏萼清其实是位性格坚毅的女子,刚上任时,她对政府组织机构不太了解,乡、镇、区等基层组织关系也不甚了然,好在大学时她就是浙大学生社团的骨干,很快就入门了。作为当时分管文教科卫的副市长,教育自然是魏萼清的工作重点。那时碰到最大的难题是对发展教育老百姓呼声很高,而教育经费紧缺。魏萼清克服种种压力,向省里争取资金,用于学校危房拆除改建。

    她遇事敢于坚持也敢于反对,是位很有魄力的女子。1985年,我省准备在省两会时通过有关义务教育的一个条例,魏萼清根据温州当时的情况,在举手表决时投了唯一的弃权票,此举引起很大轰动。实践证明,她的决定是正确的,第二年省里对相关政策作了调整。1984年,温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创办温州大学,市委决定由魏萼清任筹建小组组长。1984年10月,温州大学(筹)举行开学典礼。不久,学校要建新校舍,却又碰到了资金问题,克服了种种困难后,认购“三元券”在我市开展起来,从而为温大建设募集到了一批至关重要的资金。

    1988年,市政府换届后魏萼清到温大任专职校长。退休后,她仍然热心教育事业。当时泰顺县教育发展落后,升学率低,得知这一情况后,她多方奔走,献计献策,在她的热心帮助下,泰顺县育才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现温州立人教育集团)宣告成立,现集团下设育才小学、初中及高中等。2007年,魏萼清出任温州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她经常组织老科技工作者下乡为农民送科普资料,进行科普宣传、义诊等。

    扎根温州老有所乐

    魏萼清与丈夫杨锡龄在温州已经携手走过50个春秋,他们彼此之间有着昵称:她称他“老杨”,他称她“阿魏”。如今两位老人在家颐养天年,身子骨都很硬朗,这与他们平和的心态与坚持锻炼是分不开的。退休后,他们每天早上一起到公园散步,还自创了一套健身操,晨练完了,再一起去买菜,料理家务。除了体育锻炼,她还和丈夫一起学习电脑,不过,他们最大的爱好还是旅游,每年都要出去旅游一番。魏萼清说:“老杨是福州人,宁波和福州之间开通动车后,我们每年都要回老家好几趟,看看老家的亲朋好友叙叙旧。”除此,市委老干部局每年为魏萼清安排一次疗养。

    魏萼清有两个儿子,现都在温州工作生活。大孙女在温州中学读高中,读一年级的小孙女能歌善舞活泼可爱。小儿子跟老人住在同一个小区,大儿子也住得不远。采访时,小孙女正好在祖母家,她说自己最喜欢爷爷和奶奶,“我和奶奶是好朋友!”“我喜欢和孩子们住得近一些,有个照应。”魏萼清说。而孩子们平时也喜欢到魏萼清家中,特别是逢年过年时,儿孙们都聚到魏萼清家中,尝一尝她亲手做的菜。

    “我和老杨现在到哪儿都在一起。”魏萼清笑着说。早年工作繁忙,魏萼清常常无暇顾及孩子与家务,其丈夫一直默默支持着她,独自包揽了家务,为了有时间照顾两个儿子,他还曾放弃了职位提升的机会。“一个月前,我扭伤了脚,家务事也都是老杨做的。”魏萼清对丈夫充满了感激之情。

    魏萼清为人低调,小区邻居很少有人知道她的身份,不过,认识她的邻居都说她待人热情,总是笑吟吟的。这次脚扭伤后,她除了家人,没有告诉其他人。后来有朋友得知这件事便传开了,前不久,温大老干部工作部有关负责人以及原陶科所的一些老同事都来看望她。

    “五十个春秋作证,我爱温州!”在温州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魏萼清早就能讲一口不错的温州话,她说,温州给了她施展才干奉献社会的机会,她早把温州当作第二故乡。

    (蔡伊伊 文/摄 《 温州都市报》 20100720/来源)

    0

    上一条:詹振权:也说教育公平

    下一条:马贝加:介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