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风采
    温大学人

    温州学界奇士张乘健昨辞世

    作者:  编辑:  来源:温州都市报   日期:2013-04-23  阅读:

    病榻期间仍醉心治学,生前最大愿望是发表遗作 曾提出温州话是魏晋时期“普通话”的观点

    中国哲学史专家、被称为“温州学界三奇士”之一的张乘健先生,昨天中午因病辞世,享年七旬。其子张抱一称:“病榻期间父亲仍醉心治学,生前最大愿望是发表《周易本事》、《乘健诗剧》等遗作。”

    抱病期间仍奔波于讲座授课

    张抱一是市中心医院呼吸科的医生,他称父亲于三年前被查出肺癌早中期。张抱一思量再三,最终决定将病情告知父亲。张乘健得知后,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并开始积极就医。

    2010年7月份手术后半年时间内,张乘健因声带受损无法发声,暂停了学术研究。待病情稍有好转,他又继续奔波于各种讲座、授课之间,将所学倾囊相授学生,并伏案写作,笔耕不辍。

    去年年底,张乘健病情复发,再次化疗,因肿瘤压迫喉返神经,老人声音嘶哑,万分痛苦。

    “很多学生、朋友来看望,他有很多话想对他们说,但出不了声。”张抱一称,昨天中午11时55分,张乘健安详离去。

    昨天下午,张乘健家人已向市文联、温州大学等方面告丧。

    南怀瑾赠言“能受天磨真铁汉”

    2008年,本报“学人对话录”曾专访张乘健,当时他自称在学业方面遇见不少师友,受益良多。

    其中一位是北大王重民教授的夫人刘修业教授,原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后应胡适邀请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她曾勉励张乘健,并赠送资料,指点研究方向。

    另一位是麦僖曾先生,他是康有为先生的外孙。麦僖曾是他的英语启蒙老师,不辞风雨暑寒传授,无分文之报,无杯酒之酬。在他指导下,张乘健翻译了不少英美文学作品。

    还有一位是南怀瑾先生。他于百忙中审阅张乘健的学术论文,来信引古人句“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妒是庸才”,热情勉励,并将他的论文介绍发表。

    “我的不寻常的际遇,使我相信,不管世间怎么样,学术是光明的!”张乘健曾这般形容自己的遭遇,

    与季羡林书信往来私交甚厚

    市图书馆从事历史文献整理的卢礼阳是张乘健生前好友,在他印象中,张乘健学业建树颇多,但为人低调,不事张扬。

    “在很长时间里,我只知道他精通中国文哲史,却从不想他的英语水平也很厉害。”卢礼阳称,张乘健翻译过不少英美文学作品,而且能用外语与人交流,但张乘健在与他的多年交往中,从未提及此事。

    此外,张乘健生前和已故著名学者季羡林有深厚私交,关于这点,张乘健也让卢礼阳蒙在鼓里许久。“我是听别人提起才得知,他因学术问题和季羡林有多次探讨,二人书信往来频繁。”卢礼阳称。

    曾在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工作的金陵,于上世纪90年代与张乘健相识。“他自嘲是草莽学匪,为人很谦虚。”金陵称,张乘健为人随和,只会在学术立场上较真,常常与人针锋相对。

    曾提出温州话是魏晋时期“普通话”的观点

    张乘健的研究中,曾提出“今天的温州话就是魏晋时期中国的‘普通话’”这一观点。

    西晋末年北方动乱,大量北方人口迁入南方,被称为“永嘉南渡”。“‘永嘉南渡’是中国民族融合和温州融入主流文化的开始。”张乘健曾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称,“永嘉南渡”不仅让大量人口迁入温州,更为温州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文化。

    “永嘉南渡,给温州带来了北方的齐鲁文化,同时也让温州保留了东瓯文化的菁华。”在张乘健看来,因为温州地理位置闭塞,所以避过了不少战乱。同时由于对外交通的闭塞,使之缺乏对外交流的必要条件,让温州话保留了古汉语传统的精华部分。“用温州话读中国的古诗词朗朗上口,用现在普通话去朗读反而难觅中国古诗的音律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的温州话就是当初魏晋时期的普通话。”

    张乘健出生于温州,曾在温州大学任教。1984年首次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权威刊物《文学遗产》发表论文《〈桃花扇〉发微》,获得海内外学术界广泛嘉评和关注。此后,在《文学遗产》、《文史》、《社会科学战线》以及台北《十方》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曾以《〈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史实考原》等论文,《红楼梦与佛学》等专著,获浙江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浙江省教育厅教学科研成果奖、温州市社科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并有多篇论文被收入海峡两岸《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元代文化研究》、《中国墨学史》等书籍。与郑张尚芳、潘悟云并称为“温州学界三奇士”。

    (胡建国 金晖/文 温州都市报20130422/来源)

    0

    上一条:忆昨日风雨共济 看今朝学子前行

    下一条:《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编纂全面启动 我市学者陈增杰应聘担任编委